隨著這波 M3 Mac 系列在台灣開賣,我們則是找到機會驗證看看,現階段在圖形效能方面來到最頂規,並且染上了更「Pro」專業感的太空黑色的 M3 Max MacBook Pro。在各項工作(特別是遊戲)的表現上,是否真的快到讓仍抱著老 Mac 的用戶義無反顧地自 M3 開始全面跨入新的世代。繼續閱讀頂規 M3 Max MacBook Pro 開箱體驗:太空黑,帶你飛報導內文。
頂規 M3 Max MacBook Pro 開箱體驗:太空黑,帶你飛
從著重於能耗以及低發熱的 M1 開始,到效能更上層樓的 M2。雖然對於原本就已經很適應於 Mac 系統的多數使用者來說,基本上已經充分感受到 Apple Silicon 在能效與發熱方面相較於以往的進步。然而蘋果自己應該也很清楚,要滿足許多仍「住在 Boot Camp 裡」也就是極度仰賴雙系統的使用者。蘋果自研晶片的需求所必須面對的,不僅僅是效能與省電而已!
▲圖:Apple
因此,來到了 M3 世代的 Mac 系列,Apple 不僅以滿滿的氣勢一次端出 M3 / M3 Pro / M3 Max 三個等級的晶片。更將效能的提升重點甚至是對於生態系的「營造」,瞄準在被認為是蘋果桌面產品的弱區:GPU 顯示效能乃至於遊戲表現的部分。針對遊戲陣容的部分,則是已經可以看到多家遊戲商都已經宣佈了準備或已經將遊戲帶到 Mac 甚至是 iPhone 上的計劃。
去年則是在筆電設計正式告別 Touch Bar 世代,將 MacBook Pro 系列全面帶入 14 吋起跳的同時。也等於在向所有仍守在 Intel 世代的 Mac 使用者招手,以首度支援硬體加速光線追蹤和網格著色的 M3 世代 SoC 加持的 MacBook Pro 與 iMac,透過號稱快到令人懼怕的 Scary Fast 效能,讓人不得不注意到新世代 Mac 的存在。
隨著這波 M3 Mac 系列在台灣開賣,我們則是找到機會驗證看看,現階段在圖形效能方面來到最頂規,並且染上了更「Pro」專業感的太空黑色的 M3 Max MacBook Pro。在各項工作(特別是遊戲)的表現上,是否真的快到讓仍抱著老 Mac 的用戶義無反顧地從 M3 開始全面跨入新的世代。
太空黑版 MacBook Pro 開箱
雖然盒裝的部分基本上歷經了 M1 與 M2 的世代,相信大家都已經看過無數篇開箱。然而今年 Apple 為了 M3 Pro 以上「高階版」MacBook Pro 使用者很心機地,提供了許多人應該一眼就能看出更有專業感的太空黑新色。
而既然我們借到了 CPU 選好選滿來到 16 核心(12C 效能與 4C 效率)以及顯示核心高達 40 核心 – 基本上只差搭配的 64GB 統一記憶體沒點滿到 128GB 的 14 吋版 M3 Max MacBook Pro「太空黑」的版本。自然也不會錯過好好開箱來感受一下,官方表示能夠更不沾指紋的最新再生鋁金屬的材質,還有盒裝裡的配件是否也會有一些變化 – 還真的有貼紙之外的改變!
相對於電腦王阿達團隊當時第一時間開箱的 14 吋 M1 Pro MacBook Pro。之後的更新版本則是都已經不再使用膠膜封箱,而是像 iPhone 一樣以更環保的紙條來封盒。拆開盒裝之內被紙膜所覆蓋顏色超級低調的太空黑 M3 MacBook Pro 就這麼靜靜待在紙盒之中。
盒裝內除了說明書以及同樣為黑色的貼紙外(真的帥),可以發現 MagSafe 3 的編織磁吸線,這次連靠近 USB-C 那端的接頭也全面改為黑色 – 作為比較,藍色版本的 MacBook Air 的線組頭就依然是白色的 USB-C 頭。
這時候不知道大家會不會突然覺得,那顆 96W 規格的 USB-C 充電器(這次未選配 140W 快充)也想要敲碗黑色的版本?笑~
正式拆開紙膜,我們也直接與 Touch Bar 世代的 13 吋太空灰色的 MacBook Pro 比較一下機身顏色 – 不比還好,一比發現真的顏色深了很多,也真的感受到了不同於以往的蘋果筆電氣質。
說真的,在摸實機之前可能有點無感。但實際開箱之後必須要說,這次如果你就真的只是因為機身顏色,而有點衝動想要從 M1 或 M2 換機的話,個人是真的蠻推的。
我們也實測了一下對比藍色款的 MacBook Air 在抗指紋方面的能力 – 這裡直接看影片應該比較快(下圖),個人是覺得不至於完全不沾指紋,但至少拿布清乾淨外殼上的指紋的難度已經簡單了很多。
這次的太空黑真的有著滿滿專業感且耐看的商務筆電氣質。以同類型產品來說,其實會讓人回想起 Intel C2D 世代的黑色 MacBook – 但個人認為這次的太空黑其實與 AirPods Max 的太空灰色的外殼顏色與質感比較接近。
相較於消光黑塑膠材質的老黑色麥書,來到 2024 年我們看到黑色版本蘋果筆記型電腦的回歸,則是能透過金屬質感與更強大的效能、更強的 120Hz Liquid Retina XDR 螢幕、外接埠能耐與包括 Wi-Fi 6E / 藍牙 5.3 的無線連接能力,還有效能更強卻又有更好的續航與低發熱。
可說是實實在在進化到了「Pro」級(與超越 Pro 級的 Max)的使用體驗。
使用心得
既然我們以往已經有過 14 吋的開箱。先前自己也有用過 13 吋 MacBook Pro,近期筆者使用的又是 M2 Pro 的 16 吋 MacBook Pro。
我們就趁這次評測期間的體驗心得來稍微聊聊,現階段 Apple 希望能讓 MBP 以 14 吋「起跳」還想要吸引所有還在用 Intel 機型的用戶,已經可以轉至「11 倍快之餘還能額外提供 11 小時的續航時間」的 M3 系列。到底是真的有感,還是只是噱頭。也順便談談 14 吋與 16 吋「M」世代 MacBook Pro 的長期使用的體驗差異。
基本上與更為追求輕薄的 Touch Bar 款 Intel 版 MacBook Pro 甚至是 M1 系列相比的最大差異。個人認為,即便是連接埠硬是少了右側的 Thunderbolt 4 連接埠的基礎款 M3 MacBook Pro,也還是可以透過 MagSafe 來為 USB-C 挪出「空位」。因此並不會覺得有太大的問題 – 怎麼樣也比老款的 MacBook Air 或 12 吋 MacBook 要好。
其餘包括 SDXC、HDMI 的外接支援,相信對於目前為止尚未升級至 Apple 晶片版本的 MacBook Pro 的用戶而言,早已是垂涎已久的改進。
這次在 M3 系列 MacBook Pro 搭載的螢幕,現在連 SDR 的亮度也提升到了超越先前機型的 500 nits 的 600 nits 亮度(HDR 為 1,000 nits / 峰值 1,600 nits 的規格就不提了 – 明明還是講了),還有很令人驚豔的定向波束成形功能的錄音室品質三麥克風陣列與六揚聲器音響系統 – 這裡必須提一下,我覺得 16 吋的揚聲器表現其實還是比 14 吋要好。所以如果是想要享有「行動工作站」的最強體驗的話,建議還是選最大螢幕的版本。
以上再搭配筆電的內側包括鍵盤與觸控板都全面黑化的超高質感,真的是讓「黑魂控」完完全全難以抗拒…
此外,相對於以往的蝴蝶腳鍵盤,新世代的 MacBook Pro 也都回到了剪刀腳的規格。視訊規格則是也升級到了 1080p(相較於以往 Intel 機型啦)。基本上真的對應升級到 M3 系列 MBP 的話,可能頂多會因為基本款 M3 SoC 僅支援外接一台顯示器而相對有降級感(誒… 可能還有厚度重量,還有螢幕瀏海會需要適應一下)。
不然包括緊接著就要講的效能部分(遊戲!),基本上真的是全面的升級
整體來說,以 14 吋 M3 Max 頂規版本進行日常包括修圖、剪片等工作,就效率部分真的可以用飛快來形容。而且在外接螢幕方面的數量方面,Max 版本也是目前 Mac 頂規的存在。以上再配合豐富的外接能力,加上相對於 16 吋更為輕便的便攜表現,真的可以說目前的 14 吋 MacBook Pro 在遊戲娛樂生活乃至於更進階的影音工作、研究等專業用途方面來說,都是可攻可守的實用選擇。
效能實測
其實以台灣這邊稍微晚了點開賣的節奏,效能部分的跑分已經很多(但我們還是有跑了一輪 XD)。基本上迭代節奏相當走自己的路,據我們了解在硬體鋪陳的策略方面,由於蘋果充分具備掌握整個軟硬體生態系的節奏,所以完全不會有 PC 的那種不顧平衡,硬是強堆硬體的情形。這樣的做法當然是有好有壞啦 – 最難逃掉的自然就是被認為在擠牙膏的評語。
有意思的是,至少在針對效能提升的幅度方面,即便走著在各等級的界線相較前代會稍稍有以下犯上的情況 – 像我們這次的 M3 Max 頂配就是在某些跑分摸到了 M2 Ultra 的分數,但在全面的效能表現上,卻還是有等級差異的方向進化。
這樣的升級鋪陳,一方面其實也會讓前代的使用者雖然覺得稍稍不爽,但又能控制在不至於覺得自己被割韭菜;對於買了新品的人,則是會覺得自己彷彿買到了另一個等級的產品,感覺相對超值;還能堆疊尚未被更新產品系列的使用者對於次世代產品的期待。
不得不說,這種策略真的是很絕,而且也真的只有很大程度控制「生態系」的蘋果比較有機會辦到。
是說,在這硬體走著相當合理升級節奏裡,我們倒是發現,今年 14 吋版本的 M3 Max MacBook Pro 其實首度解鎖了風扇可以更高速的「高電量模式」– 之前只有 16 吋的「Max」版本可以擁有,到了 M3 世代則是加入了 14 吋的支援。
這也解釋了,在評測這次的 14 吋版 M3 Max MacBook Pro 會覺得相對於以往的版本,會覺得在跑高運算應用的時候好像特別容易感受到散熱風扇的聲音。
雖然這會讓人有點擔心好像回到以往 Intel 時代的既視感。但個人覺得厲害的是,基本上開著自動模式的話,除了真的開打遊戲或跑很大效能需求的應用,不然包括風扇與耗電量也都不會有以往可能不小心開著什麼 App 或讀到什麼網頁就默默「發燒」到風扇起飛的問題發生,也基本沒有遇到過異常耗電的狀況。
從前段的部分也比較能理解,為什麼自從 M 系列開始以來,蘋果會「很節制」的使用風扇轉速的用意 – 主要應該是為了安靜。但既然 Apple Silicon 世代具備如此謹慎地用電/省電(至少在筆電產品是)的原則。個人認為會對持續啟動風扇高轉速以及更高效能所可能導致的電量衝擊狀況有相對保守的態度也不奇怪。也因為這樣才會把這種把風扇轉速提高,來把持續高效能的極限往後延伸的模式定名為「高電量模式」吧?
畢竟對於效率先決的軟硬體高度整合的環境來說,只要有一點點高耗電的環節,基本上都很容易對整個體驗造成衝擊 – 自己使用蘋果晶片的 Mac 這段時間也有意識到,如果常常插著外接硬碟或 Hub,也的確會有相當程度的有感續航衝擊。而類似這種狀況,在以往 Intel 平台的 MacBook 系列電量可能僅能撐 3~4 小時的使用過程之中,卻可能會感覺相對不明顯。
一般使用的續航部分,個人認為 14 吋版本的 M3 Max MacBook Pro 大致上保持 Apple M 系列 SoC 在 MacBook 上的高水準。
基本上在筆者一般工作使用混合了包括修圖與網頁寫稿等使用之下,要應付一整天的工作行程依然綽綽有餘。但也能感受到,官方續航從標準版 M3 的 22 小時到 M3 Pro / M3 Max 上的 18 小時規格差異,也還是有感,會覺得電量掉的速度相對於標準版還是有快一點點點這樣(約莫一個小時 10%~15% 的平均時間耗電體感),但還是可以撐完個人一天的綜合基礎工作量沒問題。
針對效能的實測除了跑分外,這次不可避免的就是圖形運算高度密集的 3D 遊戲的體驗部分。我們搬出了不久前才全面登上 iPhone / iPad / Mac 平台的《惡靈古堡 8:村莊》進行實測。
回想先前才覺得可惜沒能跟 M3 MacBook Pro 一起測試,想不到這不測則以,一測就試到了目前 MacBook 系列中基本上算是效能最強的 M3 Max 高配版。在這樣的組合下,當初 M2 Pro 還需要斤斤計較降低解析度與品質設定來換取流暢度的狀況,變成了開 4K 而且幾乎所有效果全開都能基本順暢遊玩的超高爽度 – 真的爽!
這部分我們也開啟了 Metal 的 Game FPS Hud 抬頭顯示器來驗證圖形運算密集的狀態下的穩定度。基本上在 4K 解析度遊玩的時候是可以跑在約莫 60fps 上下沒問題。但如果要保證最高流暢度的話,降到 1080p 基本上就是很少看到 FPS 有太大的波動 – 但有拍到 90fps 左右的畫面。
以遊玩來說,個人覺得 M3 世代的 MacBook Pro 系列在加入了硬體光線追蹤的全新繪圖處理架構,再加上針對 GPU 底層導入的動態快取,基本上在效能的部分不僅可以極大程度的滿足多數人的專業運算需求,現在則是就連遊戲的部分也能得到很不錯的支援。
不過當效能提升到了更可以應付遊戲需要的新境界時,也不免會對筆電系統的電池續航以及散熱系統形成較大的衝擊。就我們這次的實測,如果是效能全開並且以 HDR 顯示來進行遊玩的話。14 吋的 MacBook Pro 大致上電量約莫只能撐到一個小時的《惡靈古堡 8:村莊》遊玩時間 – 也會伴隨著相當明顯的風扇聲。
因此如果你希望能兼顧效能與續航的平衡的話,其實先前也有看到實測指出,當你切換至「低電量/電量不足」模式時,M3 Max MacBook Pro 的效能,基本上也能達到約莫 M3 Pro 的效能等級。並且能更進一步的保證續航時間。
而就我們實際跑分的結果,則是發現在低電量模式下基本上也還是可以跑出,比先前我們曾實測過的頂配 64GB 統一記憶體版本的 16 吋 M1 Max MacBook Pro 高了一點點的分數(其實這有點嚇到)。
由此可見,其實當蘋果新世代自研晶片發展到了現在,包括處理器規格的分級、電量/效能模式的設定,搭配上 M1 到 M3 世代之間的穩定效能增進幅度,已經提供了極大範圍的工作彈性。雖然在每次的新品推出時,不免會看到有人認為蘋果對於效能的擴張過於保守的評論出現。不過對照 M1 世代的機型,其實走到了現在 Mac 產品的進步也是有目共睹,實際將這些產品用在對應的使用情境也是都恰如其分,甚至還提供了許多以往桌上型產品很難達到的高續航與低發熱表現。
結語:新製程帶來新極限
從 M1 MacBook Pro 開始,我們看到了更大螢幕、更厚機身,感覺更為重視專業實用性的蘋果筆電系列回到了我們的眼前。
當時在這樣的硬體架構搭配 M1 甚至是後續的 M2 SoC 上,其實單單以「風扇的存在感」乃至於其所搭載的電量規格方面。會有點覺得這樣的架構好像遠遠超出了晶片本身的極限,而顯得好像有些浪費。現在看來,則是會覺得這大概就是蘋果設計的晶片,所希望能為硬體架構提供後續升級的餘裕所致。
而當蘋果在桌面晶片首度跨入 3nm 的製程的 M3 SoC MacBook Pro 上。至少在我們這次評測的 14 吋 MacBook Pro 的架構下。我們似乎開始感受到了,這個系列的晶片隨著跟上了光追等更能對應高階運算需求的規格之後,已經逐步的逼近這個當初大改款的硬體架構的界限 – 至少應該是對於蘋果自己認為的「餘裕」的門檻是這樣。
▲圖片來源:Apple
這裡指的不是 14 吋 MacBook Pro 的表現不好。反而個人會覺得,這次能透過「高電量模式」解放更持續高效能的它,雖然續航方面可能並不能像 16 吋版本那樣有多 4 小時官方續航時間的餘裕可以揮霍。
不過 14 吋 MacBook Pro 可兼顧移動性並透過效能模式來最大化續航並透過外接螢幕與電源輕鬆變身強大效能工作站的高度彈性,依然讓人對於這樣的機型在專業使用包括擴充連接性、可靠度等各方面的能耐感到高度信賴。
只是,從我們先前所得知蘋果設計硬體的理念,個人會偏向於猜測,這套筆電架構在經歷了三代 M 系列的進化之下,相當有可能已經碰觸到「蘋果自己定義」的架構極限了。
因此如果要問我購機的建議的話。個人會覺得 M3 系列的 MacBook Pro 基本上已經趨於成熟,就算是以往常常被認為偏向於效能不夠的 GPU 的部分也獲得了很大的補強之下。對比先前的版本,基本上這次的 MacBook Pro 系列至少對我而言,只要預算夠的話會認為是個當然選擇 – 剛好要換工作機的話,真的是可以換了。
不過單從 M3 的入門標準版本已經全面採用 14 吋的架構(雖然連接埠有砍)以及目前的硬體鋪陳看來。個人也會猜測,MacBook Pro 系列的硬體大改款應該是會在下一個世代就會發生(應該啦)。
但就目前自己的猜測,次世代 MacBook Pro 大概主要就是一些預期會有的 Face ID 生物辨識,或者是與未來蘋果專注的 visionOS 裝置的更進一步融合的體驗部分。至少就現階段看來,應該還不會是太過急著讓人想要等待的功能囉 – 目前啦目前…
▲圖:Touch Bar 曾經也是個相當創新的規格…
屆時(M4?)的 MacBook Pro,很有可能在入門款會繼續延續目前的架構(會不會像現在的 MacBook Air 系列那樣也有大螢幕的版本可選?);此一同時,針對高階的 Pro / Max 版本則是會端出,可對應 3nm 甚至是更未來升級 SoC 架構的 Apple Silicon 新硬體平台。
如果你把這樣的可能性也列入考量,會覺得在目前的時間點入手 M3 MacBook Pro 也還是 OK 的話,就可以安心入手了。
最後,真的也別忽略蘋果生態系在遊戲陣容方面的未來發展可能。
這次就連 M3 標準版也獲得了光線追蹤等 GPU 的效能提升的同時。是可以期待,蘋果策略性的聯合 iPhone 龐大的生態系向遊戲開發者招手,而很可能大幅增進的全平台遊戲陣容擴增的趨勢 – 前一波惡靈古堡才上了兩個作品,緊接著下週就要迎接《死亡擱淺》了耶!
加上遊戲開發接下來應該都會很希望能兼顧 iPhone / iPad 平台的遊戲表現,因此可預期對於 M3 甚至是更之前的 M 系列 Mac 產品來說,都可以相當程度的保證接下來登上蘋果平台的遊戲體驗。針對遊戲方面的需求,相信也漸漸越來越佔據購買 Mac 產品的附加價值考量之中 – 如果發展順利的話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