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吋大螢幕的 MacBook Air 還可以叫做 Air 嗎?我想這是大部分人看到 MacBook Air 從傳言開始到真正被官方端上發表會之後,心中的很大疑問 – 其實小編也是。
懷抱著這樣的疑問,台灣也正式迎來了這個史上最大螢幕版本的 MacBook Air 的發售。我們也第一時間實測了這款 MacBook Air,感受看看大螢幕版本的蘋果輕薄筆電有何魅力。繼續閱讀 15 吋 M2 MacBook Air 開箱體驗:有那麼一點點 Pro報導內文。
15 吋 M2 MacBook Air 開箱體驗:有那麼一點點 Pro
一看到 15 吋 MacBook Air 真的發表成為現實,相信大家第一時間關注的重點,就是它到底多輕。而在查看了規格之後,似乎很多人都會對於其 1.51 公斤的重量感到有些失望 – 就,與市場上其他主打輕薄的 15 吋 Windows 筆電相比,似乎並沒有真的那麼「Air」的感覺?
雖然在評測之前覺得 15 吋 MacBook Air,在蘋果產品系列是個相當獨特的存在。不過實際體驗後,卻覺得它反而會讓某些老 MacBook Pro 用戶感到相當熟悉與親切,甚至覺得蘋果居然默默照顧到了這有點小眾的市場 – 或可以說是他們的一點小倔強。至於爲什麼會有這個結論,就請繼續看下去吧。
這次筆者評測前,才毅然決然入手了 16 吋的 M2 Pro MacBook Pro – 之所以沒等這次的 15 吋 MacBook Air 再決定。一方面是因為先前評測 13 吋版本,已經約略掌握了基礎版 M2 SoC 搭配 16GB RAM 的剪片效能。
而在深思考慮過要不要買 M2 Pro Mac mini 之後。突然覺得可以「貼一點直上(PS:我知道不只一點點,這是網路梗)」螢幕顯示等各項體驗都堪稱頂級的 MacBook Pro 產品系列。希望在緊湊的工作使用時,可以更游刃有餘。當然,還有一部分是想要試著體驗看看 M2 世代的蘋果筆電,接下來很可能在遊戲應用方面大展身手的發展方向。
(看更多:買 Mac 玩遊戲有通嗎?採用 UE5 打造的 Layers of Fear (2023) 遊戲體驗心得 – 在 M2 Pro MacBook Pro 上運行)
16 吋的 M2 Pro MacBook Pro 相較於以往使用 Intel 版本的 15 吋 Retina 版 MacBook Pro 的經驗,大螢幕+高效能,甚至在 Apple Silicon 世代,還能享有超高續航效率的體驗,真的讓我感到相當滿意。也因為如此,個人會非常好奇 15 吋的 MacBook Air 到底在蘋果產品系列中是什麼樣的一種存在。
而就我們了解,其實 15 吋的 MacBook Air 不僅是「Air」系列中最頂規的存在(所以都統一提供 8 核心 CPU 與 10 核心 GPU 的版本),也是為了滿足原本的 MacBook Air 與 MacBook Pro 系列之間,想要大螢幕體驗但卻不見得需要這麼高效能需求的真空帶。
看到這,突然就覺得有點擔心實測這台 15 吋 MacBook Air 後,會不會覺得入手 16 吋 MacBook Pro 是錯誤的決定(QQ)。不過我這樣的「處境」,似乎也讓自己更可以為各位讀者找出這台 MacBook 適合的族群就是了 – 於是乎,本篇的開箱就開始了。
開箱體驗
15 吋 MacBook Air 由於設計與 13 吋的 M2 MacBook Air 基本一致,所以我們就不特別贅述開箱過程了。盒裝裡除了說明書外,還直接提供了不會一有插拔就重新握手而斷電的雙 USB-C 充電器 – 如果想要追求最高充電速度的話,也可以選 70W 的單 USB-C 充電頭(但個人是比較喜歡雙 USB-C 充電器)。
M2 開始的新世代 MacBook Air 雖然已經能透過與機身顏色配合的 MagSafe 磁吸線,盡量不去佔用 MacBook Air 唯二的 Thunderbolt / USB 4 連接埠。如果搭配的是雙 USB-C 充電器的話,就可以最大化這樣的概念,極盡可能不讓充電需求佔用到 MacBook Air 的連接埠。
拆開環保的紙質貼紙,筆者這此終於體驗到了午夜色的 MacBook Air。
第一時間的感想是,這筆電真的有夠帥但也超~容易沾指紋!所以鍵盤上我也隨時都鋪著一塊螢幕擦拭布時常清理機身表面。
但如果要我挑出 MacBook Pro 會輸給 Air 的點的話。除了更輕薄的機身外,15 吋 MacBook Air 比太空灰要更深沉的獨特新色,搞不好會是許多人選擇購入 Air 的決定性關鍵。
▲ 圖:這次開箱也發現 Air 與 Pro 盒內附的貼紙也有一點點不同(最大的差異反而是底部的塑膠比較硬 XD)。
15 吋 MacBook Air 的設計基本與 13 吋版本保持一致。妙的是,比較帳面上的規格才發現 15 吋有更厚 0.02 公分(這應該很難感覺出來差異…)。無論如何,都比 MacBook Pro 薄上很多很多 – 具體的說是 MacBook Air 蓋起上蓋還是跟 Pro 的 C+D 面厚度相同。
整體 1.15cm 的厚度,雖然比起老世代的 Air 由於不再有極薄美型的銳利楔形設計,好像缺乏了一眼就能認出的特色。不過隨之而來的,卻是給人更「Pro」的印象 – 特別是在 15 吋的版本有這樣的感覺。
而也許是因為這次體驗的個性相對更沈穩的午夜色的關係。在記者會等工作場合使用 15 吋 MacBook Air 幾天之後,居然會覺得比起 13 吋的版本要更有商用筆電的氣質。(又大又黑 = 專業… 嗎?)
更大的螢幕與比 13 吋更多的 6 揚聲器系統,雖然真的跟現有的 MacBook Pro 系列相比還是有相當大的落差 – 外接能耐就不用講了,追求影音表現真的還是要找專業(Pro)的。不過使用 15 吋 MacBook Air 越久,我就越有彷彿回到蘋果曾經認為的 Pro,也就是 Touch Bar + 蝴蝶腳鍵盤時期的 15 吋 MacBook Pro 的錯覺 – 不知道大家還記得他們嗎?
因此雖然 M2 MacBook Air 採用了全新設計,但 15 吋的版本卻給我「一點點懷舊」、「一點點熟悉」還有「一點點 Pro」的感覺(怪的是,13 吋居然沒特別有這種感覺,也許是因為先前實測的是星光色,或者是 13 吋的 MacBook Pro 目前還有的關係)。
15 吋版的 MacBook Air 無論抓著觸控板兩側拿起,或是直接扶著底殼(D 面)提起,手感都非常均衡;放在腿上使用時不會有現行更追求實用路線的 MacBook Pro 那樣,因為較沉的重量而較有存在感 – 對比之下,會有 Air 的感覺(原來)。
更妙的是,M2 MacBook Air 可能因為追求更輕薄取向的關係,打起字來相較於 Pro 的鍵盤鍵程要更短、聲音更清脆感覺。原本應該會被算做缺點?但這特性是越用它來打字,越讓我回想起了約莫前代 15 吋 MacBook Pro 的使用印象。
那時蘋果對於所謂的 MacBook Pro 產品線策略,似乎是更致力於輕薄與高效能兼具的路線。而接連實測了 13 吋與 15 吋的 MacBook Air 才突然覺得,相較於現在的 Pro 系列,M2 世代的 MacBook Air 其實更像是延續了前一世代蘋果追求的專業筆電的設計概念而來的產品。
雖然如果認真跟以往的蝴蝶腳鍵盤世代的 MacBook Pro 相比,MacBook Air 光是在更高擴充性方面就有相當大的定位差異(但其實 13 吋的也有 2 個 Thunderbolt 的版本,這也延續到了 M1 / M2 世代的版本)。但如果是與 Touch Bar 的 15 吋 MacBook Pro 比較。這次的 15 吋 MacBook Air 就是一個更 Air 的存在了!(豁然開朗)
15 吋的 MacBook Air 與以前的 15 吋 MacBook Pro 相比,不僅重量更輕(1.83kg vs 1.51kg)也更薄(1.56cm vs 1.15cm)。Apple 晶片所帶來的(相對)低溫、高續航的超高效率表現(還不用風扇!)。都讓曾想讓專業筆電變得輕薄又有氣質,卻走得有點跌跌撞撞撞的蘋果,彷彿在 15 吋 MacBook Air 終於扳回了一城。
似乎也解答了,為什麼蘋果會想端出這樣的產品線的背後原因 – 其實這原本是筆者的猜想。而後續跟蘋果取得的說法,也確認了這樣產品的確是因為 Apple Silicon 才終於得以實現。
其實光是開箱使用一段時間,個人已經很直接地把 15 吋 MacBook Air 推薦給當初很愛 Touch Bar 世代的 15 吋 MacBook Pro 的使用者,真的可以不用猶豫直接升級起來。
「高續航、安靜、效能夠、大螢幕」相信這些點特別對於老使用者而言,如果剛好換到這次的 15 吋 MacBook Air,應該會非常有感!
另一個使用上的心得是,蘋果在筆電螢幕轉軸處不再放上 MacBook 商標,還有 15 吋版本在 C 面,也就是鍵盤的左右與上緣「留白」更多的設計 – 15 吋 MacBook Air 因為是挖孔直接隱藏在轉軸內的反射音效設計,一整個筆電打開來真的素到不行。甚至有時候一閃神,會有點不確定自己用的是不是 MacBook(笑)。
雖然有點素到過頭,但這樣低調再低調的設計,其實說不定會更好融入企業環境中?甚至我會覺得 15 吋的 MacBook Air 某種程度甚至比 MacBook Pro 還要更適合職場。如果再搭配選擇午夜色這樣低調的顏色。真的彷彿就像是穿了西裝的 MacBook,讓我在蘋果筆記型電腦感受到了難得的商務筆電氣息。
這也是此篇標題會點出「有那麼一點點 Pro」的原因。
雖然這篇好像大部分時間都在講 15 吋在蘋果產品線中的定位,不過我們真的沒忘了跟大家聊聊 15 吋 MacBook Air 的重點使用體驗!
其實個人是非常好奇 15 吋更大的電池與相對來說更寬裕的內部空間,在效能與續航部分相較於緊湊的 13 版本會不會有什麼樣的不同。首先在續航的部分,真的就是保持了蘋果晶片 MacBook 的穩定表現。一般網頁瀏覽等應用個人用起來是可以輕鬆撐完一整天的工作,甚至要延續到隔天(或後天)也沒什麼太大問題。
以我個人來說,只要出門前有充飽電,除非是出門在外會需要剪片或是玩遊戲。不然基本上都不需要攜帶充電器/線就能輕鬆應付一天的使用 – 重點在出門在外幾乎不用找插座,真的是超爽啊!
單就這部分體感,個人覺得 15 吋 MacBook Air 跟目前蘋果筆電中續航數一數二強的 16 吋 MacBook Pro,似乎差不多(可能螢幕不是高更新率、無風扇以及效能相對入門所以夠省電吧)。
做為參考,單是看網路影片的續航來說,大致上是半小時大約會掉 5% 的電量左右,這還是沒有開啟低耗電模式的表現;官方以 Apple TV app 看影片的續航則是宣稱可達 18 小時。
充電速度方面,實測從 20% 開始充電,一開始是以 10 分鐘約 15% 的速度快充,50% 電量約莫就在 20 分鐘後看到。20% 到 80% 則是大約花了 50 分鐘;20% 到滿電則是總共花了 1:48 分鐘。
效能部分,單就跑分數字比較,倒是與 13 吋沒有太大的差異,基本上就是 M2 SoC 該有的表現。不過 15 吋的 MacBook Air 由於內在空間相對寬裕的關係,雖說依然沒有風扇散熱的機制,不過相對於 13 吋版本還是相對可以維持高效能多一點的時間。
畢竟在定位方面還是與 Pro 系列有差異。MacBook Air 會有的遺憾與缺點也算是一個沒少。
入門版的 Apple Silicon 筆電只能外接一顆螢幕、所有連接埠都集中在左側(包括 MagSafe~ 真的希望左右各一 USB-C… QQ);螢幕色準雖然不錯,但亮度就是相對基本還算夠用的 500nits 等。這些遺憾,相信大家稍微有在關注或用過近代 MacBook Air 產品系列應該都不會太陌生。
但顯然大部分人應該都已經會覺得很夠用了。基本上,包括像是各方面如外接設備(HDMI、SD 記憶卡槽)的支援度等,蘋果算是很明確的將輕薄筆電與專業級筆電的劃出了一道深深的分界。
談了缺點再來則是個人特別愛用這款產品的特色部分。
15 吋 MacBook Air 能保持極致無噪音的低溫無風扇設計,搭配更大的螢幕,以及 macOS 後來也可以支援 iOS 應用(甚至是在 macOS Sonoma 還能直接沿用 iPhone 小工具)這樣與行動系統的深度融合。
說真的,15 吋 MacBook Air 的「有點 Pro」不僅僅是針對筆記型電腦這一邊,由於相當強大的續航表現,其實也會讓人覺得有彷彿用到了更大螢幕版本的 iPad Pro 的感覺(咦!是這樣嗎)。
▲圖左:15 吋 MacBook Air,右:16 吋 MacBook Pro
就我個人來講,即便自己已經有大螢幕的 16 吋的 MacBook Pro 了。卻也依然會想要將 M1 MacBook Air 換成 15 吋的 MacBook Air,做為輕便外出時仍能兼顧大螢幕體驗使用體驗的選擇(存錢存錢)。
講起來自己為了追求出門在外的最大續航,提著 16 吋 MacBook Pro 外出時我還會開啟低耗電模式(其實 M2 Pro / M2 Max 降頻也還是效能很高 XD)- 重點是啟用此模式時其實 ProMotion 並不會啟用,所以體驗也就跟 MacBook Air 更為接近。
這也代表,大多數(非重度工作、外接多螢幕等)狀況下其實 15 吋 MacBook Air 就很符合我的工作用途了。誒等等,我真的沒有反悔換 MacBook Pro、我真的沒有反悔換 MacBook Pro、我真的沒有反悔換 MacBook Pro。
結語:特別的存在
一路從 M1 與 M2 的 13 吋版本 MacBook Air 測試到現在的 15 吋版本。個人的感想是依然是覺得,透過 Apple 晶片蘋果終於實現了當初 Steve Jobs 對於此系列產品的理想,告別先前難以擺脫的低續航與高溫印象。
這次的 15 吋 MacBook Air,則更像是蘋果默默從輕薄款 MacBook Pro 跌倒再站起來,延續當初希望追求的使用體驗目標的產品線。
也許對於大部分追求全然輕薄筆電體驗的人而言,15 吋的 MacBook Air 並讓人那麼驚艷。但對於喜歡舊世代輕薄款 MacBook Pro 系列的使用者來說,這 15 吋 MacBook Air 也許就會覺得是蘋果特別為自己準備的產品;從整體的產品規劃來看,則更像是蘋果把 MacBook 產品線梳理成了更類似 iPhone 系列的中高階陣容 – 這次的 15 吋 MBA vs 16 吋 MBP 就像是 iPhone 14 Plus vs iPhone 14 Pro Max 的概念。
是說,當有了更 Pro 的 15 吋 MacBook Air,好像會更期待更追求簡約的無後綴款「MacBook」復活(12 吋!)的一天?大家會有相同的期待嗎?畢竟 Apple Silicon 應該真的非常適合這樣的裝置啊(敲碗)。
最後針對選購建議的部分。既然在 15 吋的版本已經都是標配 8C CPU / 10C GPU(沒有 GPU 更少的更低價版本)。個人會推薦盡可能加價升級到 16GB RAM / 512GB SSD – 雖然價格也來到 5.5 萬左右,但會覺得能取得更高的硬體餘裕(256GB 是單條的 SSD 速度較慢)會比較好,後續也應該可以避免引誘自己升級的小惡魔念頭一直跑出來。
但如果單純你真的只是希望能擁有比 iPad Pro 乃至於老 MacBook Air 要更棒的大螢幕工作/學習體驗的話,那麼最基礎款應該是夠用的。講起來,未來如果真的有要用到吃重的運算或多螢幕外接的需求,其實也是有 M2 Pro Mac mini 這樣的超值選擇囉。如果你是學生的話,更要記得把握這波 BTS 贈送 AirPods 的機會,用讓人超羨慕的教育價買回家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