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於台灣時間 4/3 凌晨宣布將對全球幾乎所有國家實施新的懲罰性關稅,稱之為「解放日」(Liberation Day)政策。此一決策不僅升高了國際貿易緊張局勢,更直接重創近年來努力在全球分散產地躲避地緣政治風險的蘋果公司(Apple Inc.)等美國科技巨頭,突顯出台灣、韓國、日本在全球供應鏈中的不可替代性,也揭露了美國欲促進本土製造的結構性困難。

▲AI情境圖
美國關稅「解放日」衝擊供應鍊:蘋果或成最慘犧牲者
根據公告,新的「解放日」關稅將涵蓋自台灣、中國、印度、越南等地進口的所有產品,涵蓋範圍之廣,幾近全球所有主要製造國。對中國的進口商品關稅在原先20%的基礎上再增加34%,達到總體54%;對印度產品則課徵26%的新關稅;來自越南的產品更面臨高達46%的整體關稅率,台灣則是被加了32%關稅。
▲圖片來源TVBS
這代表未來在美國市場販售的iPhone平均成本將增加約40%。除了iPhone,從越南組裝出口的iPad、AirPods等熱門蘋果產品同樣受到牽連。對依賴全球供應鏈高度整合的蘋果而言,這無疑是一次劇烈衝擊。
蘋果供應鏈遍佈全球,美國短期內難以接手
蘋果目前的iPhone生產組裝主要集中在中國與印度,其供應鏈遍及亞洲多國,包含處理器等晶片生產交由台灣台積電(TSMC)、螢幕採購自南韓三星(Samsung),相機模組等關鍵元件則來自日本Sony。這些零組件目前無美國本土可替代產品。
雖然關稅理論上是為了促進美國製造、抑制對外依賴,但實際操作層面,蘋果要將完整的製造生產遷回美國,不僅耗時數年,美國自己也缺乏足夠的產能與技術勞工支援。
美國國內不具備生產高階半導體或OLED面板的能力,也沒有任勞任怨的工程師、基礎設施與環境更是無法在短時間內補足。蘋果若被迫重新調整供應鏈,不僅將面臨巨額投資成本,亦將對其產品上市時程、品質控制與獲利能力造成連鎖影響。
投資承諾未獲豁免,蘋果市值重挫
事實上,蘋果執行長庫克今年稍早曾親赴華盛頓,與川普總統會面,並承諾將在未來數年內於美國投資高達5,000億美元。然而,「解放日」政策不設例外,白宮明確表示此次新關稅「無人可倖免」,象徵即便是本土企業巨擘亦難逃波及。
政策消息公布後,蘋果股價單日重挫近8%,反映市場對其營運前景的憂慮。據統計,蘋果全球200家主要供應商中,有158家設有中國生產據點,顯示其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程度仍居高不下。不僅蘋果受創,其供應鏈夥伴也同步遭遇打擊。中國聲學元件製造商歌爾股份(Goertek)、電子組裝商立訊精密(Luxshare)與鏡頭模組廠藍思科技(Lens Technology)等蘋果核心供應商,股價普遍下跌約10%。
關稅戰的真正受害者:轉嫁成本給消費者
川普政府此舉表面上是出於政治目的,意圖與他國展開貿易施壓,爭取有利的談判籌碼。然而,關稅的本質是一種對進口品課徵的稅收,其成本最終會轉嫁到消費者與企業身上。對蘋果而言,其生產地的關稅成本增加後,勢必將反映於終端售價。iPhone、iPad 等產品在美國市場可能出現價格顯著上升。美國消費者將成為政策的直接受害者。從中階智能手機用戶到尋求高階筆電設備的專業工作者,皆可能面臨價格上漲、選擇受限的局面。
此次「解放日」政策不僅是經濟手段的施壓,也與美中科技冷戰的背景息息相關。美國近年加強對中國科技產業的限制,針對華為、中芯國際等企業實施出口管制,同時推動「去中化」供應鏈重組,蘋果雖是美國企業,卻因其產業鏈深入中國,加上中國市場龐大,蘋果被迫站在兩國政治角力的夾縫中,近年來也積極將產線分散到中國以外的其他國家,如印度、越南等國,想不到也依然成為川普關稅戰的直接受害者。
隨著美國對外關稅政策持續升級,全球科技製造業面臨重整風險。蘋果是否能在不中斷供應鏈的前提下重新配置其生產基地,將是接下來要面臨的挑戰。而更值得關注的是,這場關稅戰對全球科技產業帶來的示警:在全球化已死的今天,過度依賴任何單一國家的供應鏈,終究是一把雙面刃。企業必須更積極建立多元、彈性的製造佈局,以面對愈趨不穩定的地緣政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