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日本的「推し活遠征」,相信許多粉絲都不陌生。為了追隨心愛的偶像、參加演唱會或活動,大家不惜舟車勞頓,跨城市奔波。然而,這些遠征除了熱情滿滿,還伴隨著不小的開銷,特別是昂貴的交通和住宿費,讓不少人直呼荷包吃不消。
為了解決這個痛點,高知縣的「高知駅前觀光」即將推出一項革命性服務,「東京—高知」路線的夜行寢台巴士!這可不是普通的夜行巴士,而是日本首度符合政府法規、可以完全平躺的「全平躺座椅巴士」。簡單來說,就是讓你在巴士上也能像在床上一樣躺平睡覺,輕鬆省下住宿費,完美符合推し活遠征族的需求。
▲圖片來源:X/ @ana_another
日本推出全臥鋪夜行巴士,但看起來怪怪的?
日本的大眾交通系統選擇眾多,無論是新幹線、地鐵還是高速巴士,都有各自的擁護者。對於長途移動來說,高速巴士一直是經濟實惠的選項,特別受到學生和年輕族群的青睞。不過,長途巴士常被詬病的就是座位不夠舒適、難以入睡,畢竟在窄小的座椅上打個盹兒可不是件輕鬆的事。
這次的全平躺夜行巴士,正是為了解決這個痛點而誕生。受到日本國土交通省的新安全指引支持,這類巴士配備了可以完全放平的座椅,直接變身成「移動床鋪」,讓你在前往目的地的路上好好睡上一覺,醒來就抵達目的地,根本就是陸地版的「廉價臥鋪列車」!
▲圖片來源:高知駅前観光
作爲平時就像一般的座椅一樣,但是也可以躺平變換成臥鋪模式:
▲圖片來源:高知駅前観光
臥鋪模式下,前後的兩個座位會分別成為上下舖:
▲圖片來源:高知駅前観光
日本的夜行巴士文化即將邁入新篇章,從「便宜但辛苦」進化到「經濟又舒適」。雖然這項創新設計仍有不少爭議和挑戰,但無論如何,能在巴士上輕鬆躺平、一路睡到目的地,對於常常「推し活遠征」或喜歡省錢旅遊的人來說,將成為新的交通選擇。
▲圖片來源:高知駅前観光
高知駅前観光也進一步針對這全新的設計有更詳盡的介紹
雖然能夠完全平躺的設計聽起來超夢幻,但也引來不少討論。部分網友表示:「終於不用再擠在小小的座椅上睡覺了,這設計簡直神!」但也有人吐槽:「看起來有點像醫療專車,躺著不能翻身反而更不舒服。」還有人開玩笑比喻這設計像是「17、18 世紀大西洋奴隸船的排列方式」,意外引發一陣熱議。
▲圖片來源:RKC高知放送
首批車輛預計將於今年 3 月開始試營運,從高知到東京的路線打頭陣,未來若反應良好,或許會逐步拓展到其他城市,甚至成為日本全國長途移動的新選擇。
▲圖片來源:高知さんさんテレビ
相較宣傳廣告的情境,實際的巴士內部座位分布讓許多網友大感不妙,座位採三排設計,在切換成臥鋪模式會通通都是上下舖。
▲圖片來源:高知さんさんテレビ
記者也親自試躺到上層的座位,有網友戲稱很像是要載去急診。
▲圖片來源:高知さんさんテレビ
躺下來的第一人稱視角長這樣,密密麻麻的床位。
▲圖片來源:高知さんさんテレビ
畢竟在巴士上設計全平躺座椅並不容易,除了考量乘客舒適度,安全性更是關鍵。目前這款巴士的床位設有兩點式安全帶和防摔擋板,以避免行駛途中因急煞或轉彎導致乘客滑落。
▲圖片來源:高知さんさんテレビ
然而,部分民眾仍擔憂萬一發生翻覆事故,平躺的姿勢可能會增加受傷風險,這點也成為未來觀察的重點。
▲圖片來源:高知さんさんテレビ
說到價格,相信大家最關心的就是「划不划算」。根據目前的預計,「東京-高知」路線的夜行寢台巴士單程費用約為 14,000 日圓,比起搭乘 JR 土讚線特急再轉山陽新幹線的約 22,000 日圓便宜不少。換句話說,不僅省下住宿費,連交通費都能大幅減少,對於推し活遠征族群來說,絕對是一大福音。
更別說,這種夜行巴士還省下了白天的寶貴時間,白天可以盡情參加活動或觀光,晚上則躺在巴士上休息,一舉兩得。
▲圖片來源:高知さんさんテレビ
其實,類似的臥鋪巴士在東南亞、中國等地早已普及,但日本因為巴士安全法規極為嚴格,過去一直無法合法化這類全平躺設計。
不過,隨著近年來夜行巴士需求攀升,尤其是「推し活遠征」、觀光旅行等市場快速成長,國土交通省終於放寬相關規定,並制定了全新的安全指引,讓這類巴士得以正式上路。
網友也紛紛提出自己的期待,舉了一些其他國家臥鋪巴士的案例:
▲圖片來源:X/ @Siphon_Drip
其實臥鋪巴士在東南亞國家已經不是新鮮的設計,有網友分享在 10 年前去越南乘坐臥鋪巴士,和這次日本推出的一樣是三排、雙層的設計。不過因為沒有隔間,所以也擔心有腳臭問題。
▲圖片來源:X/ @scyllarides
儘管這項創新服務引人期待,未來的挑戰仍不容小覷。首先是價格優勢是否能維持。夜行巴士一直以來的賣點就是「便宜」,但全平躺座椅意味著每台車的乘客數會減少,是否會影響票價、進而失去經濟優勢,還有待觀察。再來是司機人力短缺的問題。日本目前正面臨巴士司機嚴重不足的困境,這類長途夜行巴士又需要經驗豐富的駕駛人員,未來能否穩定營運,也是一大考驗。
當然,安全性仍是最受關注的議題。雖然巴士配備了防護設施,但平躺姿勢在事故發生時的風險評估,還需要更多數據支持。
更多影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