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M 通常以 MHz 為單位,大家已經很習慣了,但如果你經常關注電腦規格,可能已經注意到有些電腦規格現在已 MT/s 來取代過去慣用的 MHz 來表示 RAM 速度。那麼 MT/s 是什麼?為什麼要改用它呢?
為什麼有些 RAM 以 「MT/s」為單位?它是什麼?
RAM 規格過去的原理
RAM 傳統上以 MHz 為單位,1MHz 代表每秒一百萬個週期。電腦硬體以方波來表達時脈週期,方波上的波峰與波谷象徵單一週期,在每個週期中,RAM 可以完成一次記憶體操作,例如讀取或寫入。換句話說,1MHz 運行的 RAM 每秒執行一百萬次傳輸。
這使得計算 RAM 的速度變得相當容易。如果你擁有 133MHz RAM,即它的速度只有 266Hz RAM 的一半。然而,隨著 DDR(雙倍資料速率)RAM 的發明,在波峰和波谷都完成資料傳輸成為可能,有效地將數據速率加倍。
因此, 133MHz DDR 實際上與 266MHz 傳統 RAM 一樣快。為了讓用戶更簡單地理解,大多數 RAM 製造商選擇將其 DDR RAM 作為「有效」普通 RAM 的 MHz 額定值進行行銷,所以你會看到類似 DDR4 3200MHz RAM 的東西,但 RAM 的實際時脈速度只有 1800MHz。
MHz 作為效能衡量標準的問題
那麼,有什麼不一樣的呢?一方面,這表示市場上銷售的 RAM 規格在技術上不準確。然而,更重要的是,MHz 是對可移動實際數據的衡量,這表示它不是 MHz 的一對一模擬。MT/s 規格是理論上每秒可傳輸的最大數據量。雖然 RAM 將使中以其額定頻率運行,但由於運算中設計的可變工作負載,它不會始終以最大 MT/s 的速度運行。
RAM 的未來也需要考慮進去,因為 QDR(四倍數據速率)記憶體可以在每個時脈週期執行四次操作,其中兩個用於讀取,另兩個用於寫入。這更難用 MHz 來表達,因此解決實際資料量的問題似乎更有意義。
MT/s 更有意義,但並非全部
雖然 MT/s 用來衡量 RAM 的性能的確比 MHz 更好,但它並不完美,甚至不能當作全部的依據。RAM 的延遲也很重要,但如果堅持數據傳輸效能,那麼還有更多問題。
你會看到,MT/s 中移動的實際資料量取決於 RAM 匯流排的寬度,也就是每次傳輸可以移動的位數。現代電腦上主系統 RAM 多年來一直是 64 位,因此代表只要兩個 RAM 模組具備相同的總線寬度,你就可以對它們進行同類比較。然而,MT/s 對於 GPU VRAM 來說就沒那麼簡單了,因為 GDDR(圖形 DDR)使用更寬的總線。低階 GPU 具有 128 位元匯流排,而 256、384 和 512 位元匯流排更為典型。
因五,簡單地以 Mbps 來評估 RAM 可能更有意義,它準確地告訴你 RAM 理論上可以移動多少實際數據,很多 RAM 製造商已經比照辦理了。這種舉措消除了 MHz 和 MT/s 帶來的困惑,並且準確地告訴你 RAM 總頻寬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