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像是宣示 Mac 即將開始支援大量大作的開始的《Layers of Fear (2023)》macOS 版本的推出時間點,我們直接以新世代 MacBook Pro 來嘗試看看「用 Mac 來玩遊戲」這件事,在 Apple 晶片進化到 M2 世代的 2023 年,是不是已經是可以推薦的選項。繼續閱讀採用 UE5 打造的 Layers of Fear (2023) 遊戲體驗心得。
買 Mac 玩遊戲有通嗎?採用 UE5 打造的 Layers of Fear (2023) 遊戲體驗心得 – 在 M2 Pro MacBook Pro 上運行
做為先前測試完 M1 世代頂規 MacBook Pro 的伏筆。也就是對於這種已經全面針對專業使用設計的產品,接下來有機會在蘋果生態系的逐步成形下,取得在遊戲領域的突破進展的這個結論。到了今年的 WWDC,我們看到了讓開發者甚至是一般使用者都驚呼不以的 Game Porting Toolkit 的神威。讓人突然非常期待接下來各方遊戲工作室將作品紛紛帶到,以往被視為遊戲沙漠的 Mac 電腦平台上的未來。
而在看到了首批採用 Unreal Engine 5 的大作之一《Layers of Fear(2023) 》確認移植到 macOS 平台提供原生支援。蘋果官方也強調這次針對 Apple 晶片版 Mac 的支援,基本上在桌機系列包括 MacBook 都能輕鬆暢玩。我們也想到,可以藉由這款時間點相當剛好 – 感覺很像是宣示 Mac 即將開始支援大量大作的開始的《Layers of Fear (2023)》macOS 版本的推出時間點。
直接以新世代 MacBook Pro 來嘗試看看「用 Mac 來玩遊戲」這件事,在 Apple 晶片進化到 M2 世代的 2023 年,是不是已經是可以推薦的選項了。
這次我們也同步開箱這波入手的 M2 Pro MacBook Pro。而就 M2 Pro 這樣的規格也已經可以在價格親民的 Mac mini 選配的現況看來。也許除了無印版 M Series SoC 外,M2 Pro 在 Mac 陣容中也已經可以算是相對親民的配置選擇了?也很適合做為測試 Mac 遊戲體驗的基準點。
畢竟,除了無法像 M2 Max 那樣一次可以接到 4 顆外接螢幕,其餘的使用體驗則是幾乎相同。或該說,對於筆者的報導撰寫、影片剪輯、遊戲、娛樂等用途,其實都已經非常足夠。價位也與自己多年前入手的 15 吋 Retina MacBook Pro 差不多在同個區間。
16 吋的 MacBook Pro 相較於現有的 15 吋 MacBook Air 雖然還是大台了點。但 M1 / M2 世代的 MacBook Pro 不僅搭載了看起來很賞心悅目的 Liquid Retina XDR 螢幕,更擁有能讓高效能持續更久的主動散熱機制,還有包括 SDXC 以及 HDMI(這次升級成 HDMI 2.1)的連接埠支援,與高達 140W 的 MagSafe 快速充電等進階規格。
即便 15 吋 MacBook Air 對於文字工作者如筆者來說,算是在螢幕尺寸、效能與便攜程度方面也都是很均衡的選擇 – 其實也很想要入手!不過從 Air 到 Pro 之間所產生的專業差距,個人覺得是真的很有感的 – 畢竟重上了這麼多,也是應該!
所以,如果你購入筆電的需求真的比較偏向於工作使用的話,個人真心推薦可以選擇 MacBook Pro。因為新世代的 MacBook Pro 真的在專業使用不僅可靠,也能用很好的顯示、效能與實用性擔當專業使用者的靠山,提供更好的工作體驗。而且無論是工作亦或是娛樂體驗都堪稱頂規。有興趣的朋友,其實 16 吋甚至 14 吋 MacBook Pro 的開箱先前我們已經有做過了。所以這篇我們就以偏向於遊戲體驗的心得來聊聊吧。
我們搭配實測的 M2 Pro 相對於前代。藉由帳面規格雙倍達 200GB 的統一記憶體頻寬、增加 20% 到共 400 億個電晶體的增進、CPU 與 GPU 有了 20% 與 30% 的提升。實際在我們簡單跑分的測試中以及參考網路上已經有一堆詳細的評比測試。這台升級到 32GB RAM 的 M2 Pro MacBook Pro,甚至在 CPU 表現也有繳出超越先前的頂規 M1 Max MacBook Pro 的分數 – 其實蠻誇張的!
GPU 雖然不意外與 Max 相比是偏劣勢。但整體而言,M2 Pro 的進步幅度的確是可以讓當初考慮升級 M1 Max 的朋友,如不在意記憶體頻寬與外接螢幕數量的話,這次是真的可以考慮留在「Pro」版的 SoC,將預算放在升級 RAM 與儲存空間上。
這樣的規格若是以實際剪輯影片等硬體吃重工作的體感來說,會覺得與先前體驗過的 M1 Max 滿配版本相比並不會有太明顯的差異 – 體感啦!都覺得反應很好,剪片都相當順暢。
看其他的深度測試是有提到,以 M1 架構在某些情形下,的確會有被 CPU 綁手綁腳的問題。也因此可能導致在 GPU 吃重的應用仍可能無法與 M2 Pro 拉出明顯差距的狀況發生。不過還是必須要講,如果在筆電使用時會考慮到這種層面效能強度的朋友,應該也就豪不猶豫直上 M2 Max 了保證自己在行動使用時的最佳效能吧?
初步掌握了 M2 Pro 效能在 Mac 產品線的定位。來到遊戲體驗,M2 Pro 的平衡表現就蘋果官方的說法,是認為已達到「實現遊戲主機品質的遊戲體驗」的等級。既然如此,這個測試我們當然是二話不說直接安裝《Layers of Fear (2023)》這樣的原生遊戲來進行體驗 – 這樣一來,也就不再能以軟體支援導致的效能落差來當藉口,可以驗證 Apple Silicon 筆電的遊戲體驗效果。
雖然終究 M2 Pro 之上還有 Max 以及更高階的 Ultra,以定位來說真的不太可能奢求要效果都全開(像是 Ray Tracing 在 M2 Pro 的 MacBook Pro 就是直接不給開)- 研究了一下,官方建議是關閉 V-Sync 以高品質 1080p 解析度並開啟 Metal 遊玩。自己摸索嘗試,則是覺得如果開啟 V-Sync 在品質與更新率稍微調低的狀態下,也還能流暢遊玩。
不過認真講,在緊張的狀態下希望保證夠順暢遊玩的話,就還是推薦以官方推薦的設定來遊玩比較適合。算是在順暢度與遊戲品質之間取得了相當的平衡。
以 M2 Pro MacBook Pro 遊玩原生支援的《Layers of Fear (2023)》這樣的遊戲,整體畫質開到高也還是可以玩得流暢是真的不賴。但其實印象最深的,反而是在溫度及風扇聲方面的表現(疑)- 感受到不同於以往 Intel MacBook 玩效能吃重遊戲時的熱與吵。雖說金屬外殼的 M2 Pro MacBook Pro 仍不免會感受到大腿有些許熱度,不過卻始終沒遇到風扇狂轉的狀況 – 即使是壓力測試跑分時也是這樣的感覺。
不過遊戲終究還是用到了相當高的運算效能,如果是插著較低瓦數電源的話,筆電電量也還是會逐步下降(但用原廠的 MagSafe 是沒遇到這種狀況);嘗試了一下拔起電源不開啟低耗電模式保持效能全開來遊玩,電量則是在近半小時的時間掉了約 15% – 作為參考,一般剪片如果是開低耗電降頻使用的話,電量大約 45 分鐘掉 6% 左右。
16 吋 MacBook Pro 的確無愧於 Mac 歷來電池續航之最的稱號。電量續航表現無論是日常使用或是重度使用,都感受得到它相較於以往 MacBook 要更耐的感覺 – 身為老 15 吋 MBP 使用者,真的忘不了要趕影片才剪一小時多就得要找插座的麻煩…
遊戲體驗方面。即便遊戲推薦以耳機聆聽,但已經用習慣 M1 MacBook Air 的我,其實在這台搭載六揚聲器系統的 MacBook Pro 上,會覺得就算直接用筆電內建的喇叭玩遊戲也還是蠻舒服的 – 音效表現真的很不錯!
加上新世代的 MacBook Pro 能提供 1,000nits 持續亮度/1,600nits 峰值亮度,具備 ProMotion 高更新率的 mini-LED 面板(HDR 顯示真的爽)搭配下。會讓人覺得基本上是把專屬遊戲室帶著到處走的感覺 – 但請答應我,要挑不會干擾到他人的場合再享受它的外放音效表現。
說真的,市面上效能與各項娛樂效果強大的電競筆電真的不少。但總覺得,在這類需要情緒堆疊累積帶入感的恐怖遊戲更能凸顯 Apple 晶片相對涼爽的優勢?M2 Pro 擁有夠用且穩定的效能表現,搭配在恐怖氣氛疊加當中的緊張時刻不太會有吵雜風扇打亂情緒的問題,真的是體驗中感覺差異最大之處。
雖說以 M2 Pro 的定位,在畫質方面的選項不能全開好像有點遺憾(也許之後再試試看 M2 Ultra 看能不能全面解鎖)。但至少在 MacBook Pro 上,我的確有享受到相當不錯的遊戲體驗與樂趣。
結論:把自己逼入牆角的勇氣
認真以玩遊戲來體驗新世代 MacBook Pro 後,單就能不能買 Mac 來玩遊戲這樣的問題,至少對我個人而言,會覺得已經是可以考慮的選項了。但到底蘋果能不能讓更多人也這樣想,顯然針對遊戲內容的部分,在 macOS 上也的確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特別是新世代的 Mac 已不能再能透過 Boot Camp 支援 Windows 了。所以如果蘋果真想讓 Mac 成為個人電腦的主流產品。他們所需要的不只是能達到足夠效能硬體。在軟體與遊戲方面的支援與豐富度將成最大關鍵,也是蘋果無法迴避的挑戰。
▲圖片來源:Apple
稍微回顧 Apple Silicon 轉換的簡短歷史。
在硬體推出的初期,蘋果先是被質疑效能可能不足以取代 Intel 版本。後續當各種堆疊的 Max 乃至於 Ultra 版本推出後,即便消除了不少對於效能方面的懷疑。但方向很快又轉到了不是每個人都是專業剪輯攝影或是程式設計師 – 開始有人覺得效能過剩,甚至有評論會提到,MacBook Pro 感覺根本就像是一台電競筆電,但卻沒有足夠的遊戲大作,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
但蘋果針對軟體這邊倒也不是沒有持續嘗試解決這樣的問題。
蘋果初期先是用針對一般 App 以 Rosetta 2 有效降低了使用者轉換的陣痛 – 這點算是取得了初步的成功。而在前往 M2 進化的路上,則是可以看到蘋果不僅持續針對自家的雲端遊戲平台 Apple Arcade 補充遊戲內容;這次 WWDC 2023 更透過 Windows 遊戲移植工具,嘗試複製當初 Rosetta 2 與 Apple Silicon 完美幫助 Mac 使用者轉換的節奏。大幅度降低移植遊戲到 Mac 平台對開發者的麻煩。這些都是蘋果積極補強軟體與遊戲方面內容的重要策略。
▲圖片來源:Apple
認真說,即便小編近年或多或少有察覺到蘋果對於這個發展方向的企圖。但從正式啟動 Apple 晶片的轉換開始,個人是真沒想到蘋果能夠以這麼快的速度達到現在的程度。不過既然蘋果都已經正式推出了像 Vision Pro 這樣混合實境裝置。不意外的,緊接著也將非常需要遊戲領域方面的豐富內容,才能讓 visionOS 裝置真正走入大眾市場。
其實這樣的概念如果代換成 Mac 好像意義也十分類似?這兩條路線如果發展順利的話,應該也會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 – 有點像是與 iOS / iPadOS 相通的 Apple Arcade / App Store 應用,後續也能幫助 Mac 提升應用的豐富度的感覺。
只能說,在硬體 Ready 的同時,同步透過其他裝置系統來提前吸引開發者一同開創寬廣新生態系支援的這種事,大概也只有蘋果能玩得起來啊(點頭點頭)。
▲圖片來源:Apple
個人認為蘋果已經很努力為 Apple Silicon 世代的 Mac 打好軟硬體方面的基礎,近期也的確吸引了不少大咖開始投入蘋果遊戲的市場。接下來就要觀察看看蘋果能不能以類似 App Store 崛起的路線那樣,創造「iPhone 幫 App Store、App Store 幫 iPhone」的正向循環。為 Mac 甚至是未來的 VisionPro 帶來更吸引玩家與開發者的遊戲大平台。
就真的有機會能撕下 Mac 不適合玩遊戲這個長久以來的標籤了。
延伸閱讀:
2023 年 Apple 開學專案開跑:買 Mac 搭 AirPods、買 iPad Pro / Air 也有 Apple Pencil 教育價組合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