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創作工具,就是你手邊的那個。能紀錄影像的相機是如此,就連音樂創作,其實也能簡單透過手機完成。重點在於自己能否感受到那靈感的瞬間。
今年的世界海龜日,多次獲得金曲獎肯定的專輯製作人的吳金黛,向媒體分享了與生態攝影師黃一峯、李維娜合作的〈洋流裡的飛翔〉MV 在聽覺與視覺方面的創作感想。繼續閱讀隨海龜翱翔,以歷代 iPhone 創作的〈洋流裡的飛翔〉想讓你找到自己的感官開關(創作訪談)報導內文。
▲圖片來源:自然野趣文化創意有限公司
隨海龜翱翔,以歷代 iPhone 創作的〈洋流裡的飛翔〉想讓你找到自己的感官開關(創作訪談)
為了向啟發〈洋流裡的飛翔〉創作靈感的「海龜」本龜(?)致敬,今年再度入圍第 33 屆金曲獎演奏類最佳專輯製作人的吳金黛的創作團隊與攝影師黃一峯與李維娜,選在 6/16 世界海龜日釋出他們一起創作的跨域創作 MV – 透過訪談的機會,我們才知道所謂的「共同創作」,包含了吳金黛早在 2017 年時,受到兩位攝影師的邀請到小琉球一起體會與海龜飛翔的難得體驗!
與這些野生動物親近與感受身處洋流光影間的療癒過程中。她不僅克服了對海的恐懼,更在感動之餘觀察到了海洋環境的人為破壞,因此在心中產生了拉扯與衝擊。這樣的機緣最終也化為吳金黛最新專輯〈萬籟的絮語〉的歌曲創作之一。後續則是再度與觸發歌曲創作靈感的自然野趣的兩位攝影師黃一峯與李維娜,透過〈洋流裡的飛翔〉這首歌曲以及 MV 影像呈現出來的美麗與感動,嘗試喚醒大眾對於環境保護的省思。
不僅帶來優質新作品。他們以很樂意分享自己透過大自然獲得靈感方式,教大家怎麼利用手邊的工具紀錄感動,以及如何打開感官開關發現可能僅近在咫尺的大自然聲音。
空間音訊與自然音樂創作相輔相成的「沈浸新層次」
累積了超過 20 年自然聲音採集經驗,認為自己的創作方式其實是在「為自然服務」的吳金黛。會在收集了生物的聲音後,深入觀察聲音的特性。以類似造句、接龍的方式,藉音樂這樣的載體來「完整化原音原意」進行歌曲的創作。這與有些生態音樂作品,主要先創作出音樂作品才融入動物聲音的方式有著蠻大不同。
也許是因為這種以「牠們的聲音」為創作主角的特性使然。筆者發現聆聽這張專輯的時候,居然會時常無意識的將路途中聽到的蟬聲或鳥叫聲融入聆聽體驗之中 – 這樣的聆聽體驗無違合到,有時候得要把音樂關靜音才能分辨到底是不是來自樂曲。
這樣猶如「混合實境」般的聆聽體驗,個人覺得也非常符合創作者希望能引導大家學習如何過濾環境喧囂,進而察覺感受到大自然的意圖。也是這次特別嘗試以杜比全景聲的空間音訊來製作的〈萬籟的絮語〉專輯的優異沈浸感,搭配「生態藝術家」吳金黛多年自然音樂製作經驗,才能達到的境界吧?
訪談過程中談到空間音訊。吳金黛也認為有過這樣的體驗,真的「回不去了!」不僅可以帶來身歷其境的沈浸感受。對創作者而言,也可以不再被傳統技術壓縮限制住音軌數。對於呈現自然環境生物的聲音位置、高低遠近等,都能更忠實地傳達給聆聽者。
也因為這樣,吳金黛期許未來只要是在經費允許的狀況下,都希望盡量多以空間音訊製作音樂。因為她認為這應該是未來趨勢,也認為 Apple Music 引領了這種對於多數人而言的音訊升級體驗。
跨越世代的「Shot / Record on iPhone」
對於自然生態有著相同熱愛,以自己的專業分別在「聽覺」與「視覺」兩種面向,向大眾分享感動的生態藝術家吳金黛還有生態攝影師黃一峯與李維娜老師,在訪談中分享了許多創作方面的細節。
黃一峯攝影師分享這次自然野趣拍攝團隊在收到〈洋流裡的飛翔〉拍攝 MV 需求後,察覺到整理過往的四年間拍攝海龜生態的素材裡,有不少都是以歷代 iPhone,包括:iPhone XS、iPhone 11、iPhone 12 到現在使用的 iPhone 13 Pro Max 所拍攝的影像。所以激發了乾脆整支 MV,就連後續補充的影像畫面也全部都使用 iPhone 來拍攝的創作想法。
▲ 圖片來源:自然野趣文化創意有限公司
整部 MV 都以 iPhone 拍攝,而且大部分畫面都是在海面下拍攝的〈洋流裡的飛翔〉。拍攝團隊成員黃一峯與李維娜透露,他們從一開始紀錄海洋生態就很常利用 iPhone 來進行拍攝。即便後來入手了高階的專門拍攝器材,仍會覺得 iPhone 相對於專業相機以及更輕便的運動相機,在生態拍攝時仍然取得了最好的平衡性 – 無論是在體積、拍攝性能與 CP 值等各方面。
像是在拍攝水中生態時的最高指導原則,不要驚擾生物(碰撞當然是大忌中的大忌!也會罰款喔!)、不可踩踏破壞到礁岩環境等拍攝要點前提下。透過可快速切換多焦段還有足夠近拍與對焦能力的 iPhone。拍攝團隊則是可以更輕鬆的盡可能不驚擾生物進行拍攝。
即便裝上水底攝影外殼,重裝狀態的 iPhone 相對大型專業拍攝器材仍然很好掌握鏡頭與被攝物體的距離。不僅能在抵抗水流保持拍攝穩定的情況下,不用擔心錯估距離而擦撞生物。為了拍到較為害羞的海洋生物,使用 iPhone 拍攝還可以直接將手機插在礁岩間的沙地中等待「牠們」行動,展現十分好的創作拍攝彈性。
畢竟,專業水中拍攝的器材的廣角球形保護殼,很可能稍稍擦撞到就必須整個更換(成本超高!)。所以拍攝起來還是會相對綁手綁腳些,應該是不難想像。
當然,大家應該也會覺得,如果是這樣的考量明明運動相機其實也能勝任吧?黃一峯則是表示,像 GoPro 這類的器材,除了還是比較偏向需要強烈光照的環境才可以保證畫質,鏡頭太過廣角也會對創作有相當程度的限制。這樣的相機也幾乎都是泛焦的設計,在近距離特寫紀錄時也會無法對應。綜合這些考量下,他們才會給出 iPhone 在水底拍攝方面,擁有優異平衡表現的評價。
長久以來使用歷代 iPhone 進行水中拍攝創作的黃一峯與李維娜,也對於近幾代產品對焦可靠度的進步十分有感。像是這次 MV 中有幾次記錄到,海龜因為是兩棲類需要用肺呼吸,所以時不時必須要到海面換氣,因此也會有很多上下水面的瞬間。拍攝這個畫面時,他們就會深刻感受到 iPhone 自動對焦系統,在對應這種在專業相機上也很容易遇到迷焦的場景有多好用 – 可以清楚對焦拍出海龜張嘴吸氣後閉合的動作細節。
有意思的是,相對於許多利用 iPhone 來進行專業創作的攝影師/攝影團隊,似乎時常會搭配強大的三方拍攝應用如:Filmic Pro app 等來進行拍攝。自然野趣拍攝團隊雖然也會裝上能在水下操作 iPhone 的潛水保護殼來使用。不過他們基本上都是以 iPhone 原生的拍攝功能為主。
雖然 iPhone 相對於專業器材不太能在水下馬上對應場景進行相應的對焦、變焦或曝光操作。但他們提到這種固定條件下,配合 iPhone 自動拍攝功能的聰明程度。其實反而可以讓拍攝者更心無旁騖專注於構圖運鏡。
「在拍攝時能夠只專注於構圖是一件很幸福的事」黃一峯與李維娜這樣形容。
訪談裡,他們也解釋了這類攝影題材的難度所在。讓人可以完全體會到為什麼他們會這麼喜愛以 iPhone 來拍攝。其實,在海中進行攝影其實要顧及的細節重點非常之多,最大的考驗之一,是攝影師在水中的沈穩程度 – 不只是要對抗水流想辦法在水中穩定拍攝,更要保持冷靜控制呼吸(才能拍得更長更久啊)。
也因為如此,MV 裡有兩段在自由潛水的狀態下,被攝者、海龜還有攝影師都能剛好就定位進行拍攝的畫面。他們才會特別提到這些畫面真的極其珍貴!因為除了幸運(海龜賞臉!)同時也十分考驗拍攝者與器材的智慧程度。相信只要有一絲絲遲疑或操作失誤,都可能會錯失這些精彩瞬間。
自然野趣團隊表示即使已經是準備以專業重裝備進行的拍攝專案,只要情況允許他們也會帶著 iPhone 當作拍攝的備機使用。這不僅是因為手機足夠輕薄好攜帶,事實上他們也覺得 iPhone 一定程度上也能達到專業的需求。
隨著 iPhone 不斷進化到目前的硬體規格,他們曾與同行討論手機所拍攝出的成品是否能夠符合專業攝影的標準。最終他們也認可 iPhone 正式支援杜比視界 HDR 後,已相當足以應付水下攝影的動態範圍需求了(後續的 ProRes 更新加入後就又更棒了!)。
當然,畢竟硬體方面還是有先天的差異。遇到水深較深或是較為昏暗天色的時候,攝影團隊還是會需要出動專業相機或是進行補光才能應付專業拍攝所需。不過他們覺得即便 iPhone 比上仍有不足,但與黑卡這樣的大感光元件隨身相機相比,其實品質方面已經相當接近可用。
新手入門的建議
拍攝方面,黃一峯與李維娜看過太多人在海邊才一時興起,買了防水袋直接就下水拍攝。結果卻常常導致進水(而且還是海水啊,孩子)機毀的問題,讓旅遊回憶都跟著泡湯(超悲慘啊)。所以,儘管 iPhone 的畫質與可以無腦拍攝的操作對於新手相當友善,讓人覺得信手捻來就有好畫面。
但還是建議如果有考慮入門水下攝影的話,還是要好好為手機投資一個不錯的防水殼。而且至少在拍攝前一週要測試看看防水以及操作是否符合需要。每次拍攝也建議要好好做好清潔以及徹底清除水氣 – 因為就算是專業如他們,面對起霧也是束手無策的啊!(他們一再強調這真的是水下拍攝大敵)
至於錄製的格式方面,則是建議可以選擇 4K 30fps 或 1080p 60fps,並可考慮開啟 HDR 選項 – 他們認為高動態範圍的 HDR 規格應該會是趨勢,真的可以多多利用。
針對生態錄音紀錄的要訣,吳金黛老師提到其實自己在 90 年代還是菜鳥時,也是從零開始亂槍打鳥的亂錄一通。不過在逐漸做功課累積經驗及與更多專業生態背景的人士討論後,後續也逐漸掌握到如何更有計畫、更高品質採集這些自然界的聲音。甚至後續即便是遇到有雜音的環境,也可以找到方法來對應處理這些音訊檔案。
她認為只要先打開自己的感官多留意日常周遭,並善用自己手邊的科技工具紀錄,就有機會得到設想之外的創作驚喜 – 從克服恐懼體驗潛水感受到海龜的翱翔,再到看到自己紀錄的失傳歌曲被用於教學,在當代再被傳唱。都一再印證每次感動後以隨手拿出口袋中的工具紀錄,就有可能獲得「驚喜藏存」。
像是這次專輯中的〈飛越馬賽馬拉〉一曲,就是她與東非馬賽馬拉和賽倫蓋提大草原的生態旅行時結識的當地導遊的促成的一段創作機緣。結束旅遊後,由於吳金黛很好奇馬賽文化音樂,因此詢問導遊是否可以錄下他們的歌謠影片參考。殊不知一小時後傳來的,居然是導遊以 iPhone 紀錄他們每 15 年舉行一次的 emanyatta olorikan(年齡階級晉升)儀式的影片。最終也成為了這首歌曲的創作主軸。
專輯中的作品〈冰川‧木蘭〉,也是在冰川健行時因為聽到冰川融化與層層冰片細碎位移的清脆聲響,馬上使用 iPhone 語音備忘錄錄製下來完成的創作。她提到由於這樣的方式僅能存下單聲道的聲音,也推薦大家也可以考慮利用 iPhone 的錄影功能來做「聲音」的紀錄 – 因為內建的錄影的立體聲收音品質已經相當不錯。這首歌曲的音效內容也是透過交疊兩種紀錄方式聚合而成。
結語
傳承傳承,也要先有東西被記錄下來,才能承接後續傳給後代的任務,甚至是再利用這些前人的感動激發新的創作靈感。
有別於全然從零開始的音樂創作,吳金黛「為自然服務」的音樂創作方式,由於有著需要紀錄生態的成分存在。某種程度上也與黃一峯與李維娜生態記錄的視覺創作形式十分契合。以 iPhone 拍攝的〈洋流裡的飛翔〉MV 不僅透過展現大自然的美好,激發大眾對於環境保育的意識 。
知道創作背後故事後,也真的會讓人覺得,如果對於生態有興趣的話,真的別想得太多! 千萬別畫地自限覺得手機拍攝不夠專業或沒意義。畢竟就連專業創作者都已經認可 iPhone 這樣的智慧型手機,那就開始拍/錄吧!
促成這次相當有關注環保與生態意義的海龜日訪談的 Apple,對環保與環境等議題的關注自然不在話下。針對海洋保育方面,像在減塑方面的努力。目標 2025 年要徹底消除塑料包裝的他們,已經在去年推出的 iPhone 13 與 iPhone 13 Pro 系列首度達到完全未使用塑料包裝的階段目標。
大家不要覺得這種包裝材料的改進好像沒有太有感(還是印象都落在了取消充電器上?)。事實上,Apple 僅僅依靠將封裝包裝改為紙封條一項創新,目前為止就已經減塑超 600 噸了(大驚)。這也都是從小地方做起,積少成多為保護海洋生物盡一份心的絕佳實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