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很湊巧與摩爾定律 18 個月週期的時間點契合,另一方面其實 Apple 自己也曾在外媒的訪談中透露,當初 M1 Ultra 的確「某方面」與此理論有關。只是從 M1 推出過後 18 個月我們見到了效能 1.4 倍提升的 Apple M2,是否證明了蘋果正緊緊跟隨這個由傳統晶片廠商所提出的「節奏」?先講結論,就我們電腦王阿達團隊的了解,蘋果走得其實比較算是自己的路(也挺明顯的啦),但不諱言也還是有些奇妙的巧合存在。繼續閱讀我們的 Apple M2 編輯觀點。
▲本篇圖片來源:Apple
隔 18 個月就進化,Apple M2 跟上摩爾定律真的只是巧合?(編輯觀點)
坦白講,雖然本篇想要探討為什麼蘋果在這個時候端出 M2,好像自己可以洞燭機先一樣。不過筆者自己其實也跟大多數的鄉民一樣(咦),在 WWDC 2022 Keynote 就要跨進 1 個小時的時間點(也就是平常發表會快結束的時刻),就對 M2 Mac 的出現不抱希望了 – 所以接著看到所謂「Next generation of Apple Silicon」也就是感覺稍稍胖了一圈的 Apple M2 晶片,就不自覺的在夜深人靜的狀態下發出驚呼(笑)。
關於 M2 的介紹,在我們的發表報導中已經幾乎都有提到,在此就不特別贅述。本篇也不會特別去提很多神人可能已經正在進行的製程細節分析,更別說目前也還無法取得實機來驗證跑分與續航。本篇想要談的,是比較偏向於 M1 系列與不意外未來也會成為「系列」的 M2 SoC,目前已知的細節與可能的方向。
首先,時隔 18 個月端出 M2 到底是不是巧合而已?雖然看起來像是自先前 UltraFusion 高速連接技術打造 M1 Ultra 後,蘋果再度與摩爾定律扯上關係的例子?不過,至少目前透過筆者的深入了解及種種跡象判斷,兩者間關係應該不大(跌倒)。
畢竟儘管透過第二代 5 奈米製程技術,蘋果的確有將效能提升。但在電晶體增加 25% 的前提下,蘋果的重點依然放在了「每瓦效能」上,因此效能提升幅度也很明顯沒有摩爾定律所說的翻倍成長。
講起來,搭載 Touch Bar 觸控列的 13 吋 MacBook Pro,其實確實示範了即便是 M2,蘋果也能保持著當初「入門款 M1 三兄弟」那樣,能在電池規格與尺寸完全相同的條件下達到 SoC 的進化;此時我們再把目光看向 MacBook Air – 儘管蘋果如果保持原樣只改 M2 SoC 可能會被批評沒有誠意。
但認真講若要以相同的手法來達到改款,個人覺得對於蘋果而言「應該」也並非難事 – 當然這只是單純就晶片尺寸來做的猜測,畢竟也許散熱方面會碰到問題也不一定?
這裡我們再換一個「可能性」來聊聊。
個人相信應該有很多本來有考慮入手 M1 MacBook Air,卻覺得這幾年沒有改款而選擇先不入手的人存在。所以即便今天蘋果還不放出 M2,只有採用先前 iMac 的大改款方式,也就是改設計但保持使用 M1 晶片。個人相信也還是會有很多人買單(吧)。
這代表著,能極大化掌控產品路線的蘋果,其實在這個時間點的改款選擇相當的多。而從各種跡象來看,蘋果的應該是比較偏向於以體驗為先(要說是市場也可以啦),再讓晶片與其他硬體來配合開發產品的路線前進。
對於並不是以賣晶片為業的蘋果而言,自研晶片的主要優勢在於可依產品需求高度客製化的特性,所以比較不會有傳統晶片的商業考量。因此即便 M 系列晶片首次的更新,週期方面雖看似與傳統晶片廠「理論」意外的吻合。
不過其實從蘋果行動裝置所使用的 A 系列晶片的脈絡就已經可以知道。若蘋果手上也有一個「Tick-Tock」的時鐘,其節奏也絕對不會與傳統晶片廠相同(儘管下次進化,不意外的應該就是奈米製程的躍進了)。
就我們電腦王阿達團隊的了解,M2 晶片進化的方向是以 M1 的優勢與特性為基礎,再更新現有的技術來更進一步提升表現。雖說如果套用 M1 系列的堆疊概念,這些「成長」很有可能在更強散熱能力的機型上累進成更狂暴的效能。但至少目前而言,我們基本可以確定蘋果並沒有要拿 M2 來直接取代其他 M1 Pro / M1 Max / M1 Ultra 產品 – 官方對於效能方面的定位其實可以明顯感覺到吧?
這次 M2 SoC 的進化重點之一,是在於也接納了高階 M1 SoC 所採用的 LPDDR5 規格。由於密度可以獲得提升,因此最大記憶體也可以獲得升級 – 至於為什麼只有從 16GB 升級到 24GB 沒能有翻倍,則是要回到蘋果介紹 M2 時,提到它是新世代 Apple Silicon 的起點這個「定位」來解釋。
這些特點不僅暗示 M2 也將會走著疊加的路數,也等於宣告這個新世代 SoC 將會成為價位相對更可負擔的次世代入門款 Mac 的核心。簡言之,在製程保持在 5 奈米級的前提下,M2 最基本需要符合的,就是要在可適用於無主動散熱機制的筆電機型上(應該也包括新世代的 M2 iPad Pro)保持 M1 世代的溫度控制、便攜性(要在現有 Die Size 內,所以只有胖小小一圈 XD)與能耗效率表現。
而透過增加電晶體數量與 LPDDR5 的新技術,蘋果則是成功在不改變尺寸的前提下,提升了 Apple Silicon for Mac 的表現,在 CPU、GPU 與神經網路的處理方面達到全面提升。
有過 M1 系列的先例。這次跨到這次的 M2,相信大家也已經不像先前 Apple Silicon 剛推出時那樣,會對「無後綴(無印版?)」的 M2 SoC 產品定位有過多想像,因為它就是為入門 Mac 而來的 – 所以這次 M2 MacBook 系列依然只能支援外接一個顯示器就不意外了吧。
是說,接下來 M2 系列的 Mac 的進化路線雖然大致底定。然而蘋果會怎麼樣以此基礎來透過各種「Fusion」堆疊出 Apple Silicon 的新頂點,顯然才會是接下來所有人關注的焦點 – 會直接透過 M2 Max 堆疊出「Ultra」給 Mac Pro?還是會有新的玩法來讓其他晶片行業的競爭對手在高階算力的市場真的感受到壓力?
相信一切的一切,都能在接下來的 Mac Pro 看到蘋果對於高階桌機的解答。
最後,來聊聊不算題外話的題外話。
看到 M2 一登場,看到大家最關心的就是這 SoC 是否會以下犯上超越 M1 Pro 甚至是 M1 Max?結果其實依照現在的節奏(而且蘋果早就明示了)最頂端的 Mac Pro,應該會先於高階版的 MacBook Pro 推出。也等於很有技巧性地告訴消費者。想買入門款以外的產品不用等了,當下的都會是最好的選擇。
個人覺得蘋果「產品路線先決」所帶來的節奏,真的在掌控了晶片研發後達到了新的高度(遠望)。
當然,以上的前提是其他處理晶片的對手,接下來沒能端出能在效率方面威脅蘋果的產品。不過認真講起來,M2 橫空出世的更大的意義,可能是在於讓對手摸不透蘋果能堆出的效能上限在何處。所以相信在 Mac Pro 正式出手前,應該還是其他人會比較坐立難安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