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喜歡吃水果,但未必會買水果,水果灘上每個水果大多有著相似的外觀,頂多叫得出他們的名字,但未必看得出哪些才是真正美味,哪些又是些歪瓜劣棗,靠著長年的經驗,或許還能從一些小地方察覺水果的狀態,但對於一些外觀上難以判斷的水果,像是有著厚實外皮的柑橘類或西瓜、椰子、榴槤之類的水果,通常就需要一刀切下,看到果肉才能斷定。而一群個別來自不同大學的研究者們找出了利用無線網路技術,測定水果內部狀況,判斷是否腐壞的技術,取名為 Wi-Fruit。藉由這個技術,即便不切開水果,裡面的狀況也能輕易判別。
Wi-Fruit 技術是使用 Wi-Fi 的通道狀態資訊(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簡稱 CSI)作為基礎,這項技術的優勢,除了在於不需要切開水果就能了解內部狀況外,還有價格便宜的優點。一般來說,水果內的含水量與可溶性固體含量(Soluble Solids Content,簡稱 SSC),都需要分別使用滲透儀、真空爐,透過加熱和乾燥來進行測量。糖份則透過折射儀以光譜折射計算,這些方法的通常成本昂貴、且須破壞水果本體才能測量,此外還需要一個環境嚴格受控的實驗室才能施作。即便技術進步到可以做出便攜且便宜的機器,但這樣的檢測機器對於皮厚的水果無法做出精確的判斷。
原理簡單,設備便宜,而且 Wi-Fruit 不須破壞水果
考慮到這些困難,因此一直有需要研究出輕便、便宜且非破壞性的檢測技術,來調查水果內的各種狀況。由於水果的水分和 SSC 會影響介電常數與電導率,因此 Wi-Fi 訊號通過水果時,會因為內部物質影響振幅和相位,如果有個接收器接收這些訊號,然後將訊號回傳的結果分析過後,就有了推導出水果內部狀況的依據。
當然,單純接收穿過水果的 Wi-Fi 訊號,並不能直接就用於分析。訊號中的雜訊需要經過過濾,因此需要做出 CSI 預處理模組,將訊號中的雜訊進一步處理起來。接著,透過一個可估計水分與 SSC 內容的模組來算出水果內的狀態。這個模組內設置了一個三層的輕量級人工神經網路(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簡稱 ANN),也設置了視覺感測器來提供外觀資訊。因此可透過水果類型與體型這些外觀資訊,來輔助判斷。
研究者利用一台筆電、一個具備 3 天線的 Wi-Fi 無限分享器,以及一塊具備 2 天線,採用 Intel 5300 晶片的無線網卡擔任接收器,組成了實驗用的原型機。分享器以 802.11n 模式運作,頻率為 5.24 GHz,頻寬為 40MHz。此外還利用智慧型手機的鏡頭替水果的外觀進行拍攝。
有了原型機後,只要將水果放在 Wi-Fi 分享器天線與無線網卡天線之間,筆電就能透過分析 Wi-Fi 訊號中的 CSI 來計算水果當下的水分與 SSC 值。
而實驗者持續 10 天透過 Wi-Fruit 模型估計六種不同的水果(西瓜、柚子、蘋果、火龍果、橘子、梨)的水分與 SSC 值,結果顯示,隨著果皮接近腐爛,每一天水分與 SSC 值都在下降。但有些水果如火龍果,在實驗第七天時果皮已經明顯腐爛,但水分與 SSC 值只是輕微下降,切開後發現裡面並沒有腐爛。側面證明了水分與 SSC 的測量並未失準,可作為果肉仍否正常的依據。
這項技術的成就或許並不如那些世紀大發現來得大,但對於果農、盤商甚至末端的消費者都別具意義。檢測水果的手段少了破壞性,而且目前看來不需要格外昂貴的器材就可以操作,假以時日,也許經過更嚴謹的研究後,Wi-Fruit 技術能成為許多人的好幫手。
目前這份研究結果以論文的形式公開在 ACM 數位圖書館網站上,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直接下載來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