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大家帶來第 12 代 Intel Core i9-12900K / i5-12600K 效能實測,這幾年處理器市場相當熱鬧,除了每年都發表新處理器的 Intel 以外,隔壁棚的 AMD 推出全新的 Ryzen 架構處理器在新製程加持與多核心的堆疊下也有所斬獲,而 Apple 更是在自己的筆電、桌機上推出自己 ARM 架構的 M1 系列處理器,相較處理器龍頭 Intel 這幾年在架構與製程上改變的幅度相對保守,導致有些用戶更是暗地給了 Intel 「牙膏廠」的暱稱。但這次 Intel 推出的代號 Alder Lake第 12 代處理器可說是真正意義上的雄獅覺醒;牙膏擠爆,不管是處理器的效能核心、效率核心混合架構,領先AMD的DDR5支援以及PCIe 5.0,具有PCIe Gen5 x 16超大超快匯流排頻寬,與全新的 Intel 7 製程…算是一次相當有誠意大幅度進化。
新一代Alder Lake大P小E混合處理器核心架構
在舊的處理器架構,我們都是討論製程、有幾個核心、幾個執行緒,感覺上使用者關注的就是製程先進、越多核心,處理時脈越高越好,這幾點看法並沒有錯,只是再繼續下去,明天競爭對手又推出多你兩個核心,後天你又多它四個核心,很快就重演古早時上演過的處理器時脈大戰,甚至在處理器的時脈命名上直接點名對手而來有點沒完沒了。因此這次Intel把核心架構重新規劃,首次導入了類似big.LITTLE這樣的混合式核心處理器,亮眼的效能表現也讓Alder Lake在技術上領先對手,重奪最強處理器寶座。這個big.LITTLE架構在ARM處理器上已經導入多年,主要也是因應智慧型手機也要多工化的需求,不過真正多工吃重的應用反而是你每天都會用到的電腦。在職場上,我們常常打開電腦就是要處理一大堆Word、Excel表格、PDF、Adobe繪圖,甚至是影像處理作業,同時還要收發Email,也可能需要打開多個瀏覽器分頁,裡面也要全時播歌播影片。這樣的日常電腦操作已經是現代工作型態的標配,以筆者來說,公司內有著數代以前的舊款電腦,這些舊電腦的處理器即使已經換裝SSD加上Windows 10作業系統,處理這些工作也很明顯的沒有什麼效率,大多開個Email加上公司ERP就已經氣喘吁吁了。
而用戶回到家裡面也幾乎是複製這樣的模式繼續開著家中電腦,甚至還多了P2P下載以及遊戲等一堆吃硬體運算的軟體負載,這些工作如果可以更有效率的分配給不同的核心去處理,是不是事半功倍?這也是Intel 12代處理器在硬體上的最新革命。
Windows 11與Intel Thread Director功能首次發表於Alder Lake全系列新處理器
這次登場的Intel 第12代處理器,與不久前才發布的Windows 11作業系統是有關連性的,以這次第12代發表同時有一個新的Intel Thread Director功能,簡單來說是能夠更聰明有效率的分配工作給適合的核心來處理。以往作業系統如Windows在背景都會不斷地發送工作指令,但這些指令都是用同樣的方式持續丟給CPU處理,但這些工作運算需求如果仔細去分類的話,有的是需要單核、單執行緒性能運算,有的則是比較偏重多工運算,如果沒有給予適當的工作分配當然也會造成CPU的應用上效率偏低。
而新一代的Alder Lake具備了兩種類型不同的處理器核心架構,Intel首席架構工程師也表示,其實CPU自己最清楚哪個應用軟體需求是高性能?哪個是多工?所以這個新功能Thread Director的運作方式就是由CPU去查看各種使用中指令集的組合,然後反過來給予作業系統提示,而作業系統接收提示後,就會把工作依照CPU提示去分配給高性能(P核心),或者是高效率(E核心)去執行,更能發揮兩個不同架構的效率。聽起來很繞舌,如果用比喻來說明,就好像小王畫圖很厲害,小陳寫字很漂亮,你今天就絕對不會把繪圖的工作丟給小陳,寫字的工作丟給小王,因為你心裡很清楚這個叫做【各有所長】,這就是Thread Director扮演的角色。
當然這是需要作業系統支援讓CPU可以進行這工作,因此Intel很早就與微軟在開發這個新的功能於這次Windows 11發表,雖然只有Windows 11有優化,不過這並不代表Intel Alder Lake處理器在Windows 10就會變很差,因此本次測試我們也有安排在Windows 11/10作同一套硬體,同樣的測試軟體做比較,詳情請慢慢往下看喔。
應用軟體或者遊戲開發商都應該要加入的Software Ecosystem平台
前面提到最基礎的作業系統,Intel已經幫你搞定微軟Windows了。而如果你的身分是應用軟體或者遊戲開發者,也想要CPU幫你的軟體或者遊戲進行這樣的多核工作分配幫你的產品加速,你勢必要先學習這個系統的運作、底層的SDK開發工具等等。因此Intel在軟體部分也有混合式平台推廣Software Ecosystem Enablement的平台。我想這個平台的好處就是可以跟著Intel以及其他創作者一起理解這個開發工具,讓你的軟體或者遊戲也都能具備這樣的先進工作分配優勢,對於用戶來說,有越多軟體以及遊戲支援,就代表他買的平台越超值。我覺得現今的電腦用戶或者遊戲玩家對於這種能夠有效加速平台效能的附加價值絕對是非常歡迎的。
很吃硬體資源遊戲+直播也是混合核心架構的優勢
現在全球正在夯的網路串流影音或者遊戲直播開台的數量真的多如繁星,由於遊戲本身常常就會吃掉處理器、顯示卡、記憶體等大部份資源,而直播即時串流軟體也是,如果要卡在同一個平台,真的都是組一台接近伺服器等級的電腦,或者是分開兩台不同的主機來個別專職這些工作再合而為一。只是現實狀況是很多人並沒有辦法把遊戲平台與直播平台分開,一定要依靠一台主機來處理這兩件繁重的工作,這也是混合核心架構一個很好的應用示範。
Intel拿自己的前一代i9-11900K與i9-12900K做比較,兩者執行同一款遊戲加上背景OBS直播錄影,以遊戲FPS提升當作參考數值,i9-12900K的混合核心架構就可比前一代進步84%的效能,下面這張圖告訴你如果沒有混合核心,你的OBS直播軟體一開,它一樣在工作前台跟遊戲一起吃資源,其結果可能導致遊戲不順,或者串流影音不順。而i9-12900K的工作偵測到一個是性能(遊戲),另外一個多工執行緒(效率),因此就把兩個工作分開給效能或是效率核心,結果OBS實際上是在背景工作,前台就完全應付遊戲,達到一心二用的目標。
你也可以寫XMP了,新的Intel XMP 3.0有兩組自寫定義檔
在記憶體方面迎來了全新的DDR5,而在超頻部分Intel也有新的XMP 3.0規範,簡單解釋一下Intel XMP是一個可讓記憶體廠預先寫好超頻定義檔(Profile),藉由主板BIOS載入後一鍵提升記憶體效能的設定。
這次隨著Intel XMP 3.0規範的發表,我們可以看到原本在DDR4以前,只有廠商才能寫SPD定義檔並燒錄在EEPROM裡面,也只有兩組超頻定義檔。這DDR5導入I3C和SPD Hub的新技術,IntelXMP 3.0也同時把超頻Profile擴充到五組,變成廠商寫三組,讓你來寫剩下兩組。當然SPD檔案裡面的東西非常複雜,我們舉手動超頻記憶體為例,第一個要調整的就是時脈,例如說DDR5 4800MHz,當然時脈是越高越好。第二個就是CAS Latency,也就是主要延遲時間,這是越低越好,這個CAS Latency,簡稱CL,尚有其它三組主要的參數如tRCD、tRP、tRAS。第三個就是DRAM VDD,也就是記憶體電壓,這個電壓值如果沒有對記憶體顆粒特性有把握,隨便亂調通常輕則不開機,重則有可能會超壓讓記憶體或者PMIC IC掛掉,所以這次開放讓使用者自己寫,我們認為至少要讓使用者有著基本記憶體參數的認知,或者是改用選項的方式在安全建議的範圍內讓使用者選擇主要的時脈等參數變更,但其實對超頻玩家來說,最好的方式就是先手動調整,然後自己紀錄穩定的參數,再寫入超頻定義檔,成為自己獨一無二的SPD檔案,因為每一台主機的配置不盡相同,這個超頻動作其實是非常針對自己手上的裝備所做的客製化行為。
Intel 7 製程加持 Intel i9-12900K + i5-12600K齊發
Intel 從 11 代後處理器的包裝越做越精美,這次的測試樣品更是不計成本來做,這次收到的大禮盒內真的讓人覺得驚喜不斷:
打開後就是12代核心的微縮照片,科技感十足:
本次Intel總共發表六款處理器,全部都不鎖倍頻。首先主打的就是最高階的 i9-12900K 以及主流的 i5-12600K,均為搭載內顯UHD Graphics 770的不鎖頻處理器。i9-12900K有8個P核心,加上8個E核心共16核實體核心,支援超執行緒的效能核心總共是24執行緒,定價$589美金。i5-12600K有6個P核心加上4個E核心共10核實體核心,支援超執行緒的效能核心總共是16執行緒,定價$289美金,實際上都比先前未上市前大家預估的價格還要低,又是另外一個令人驚喜的誠意表現:
當然市售版本仍然也有塑膠晶圓模型包裝,質感真的超級棒,以前沒人會留處理器包裝盒,現在覺得丟掉都很可惜:
在進入測試階段前,先簡單介紹一下這次使用的測試平台。
MSI MPG Z690 CARBON WIFI 主機板
這次測試 Intel 新一代處理器我們採用的是能完全發揮 Intel 第 12 代處理器所有潛力的 MSI MPG Z690 CARBON WIFI 主機板,搭配上 MSI 的 S360 水冷套裝組,先從主機板看起。在產品定位上,是屬於中高階產品線的MPG系列,延續Z690 CARBON的風格,但是比較造型上比較收斂些了,主板包裝也換上新的色彩辨識:
主機板採用8層板2oz厚的銅箔來Layout,搭配兩組8pin的Core Boost電源輸入,供電為數位PWM的18+1+1相處理器電源迴路,其中18相具有75A的功率直出,並且支援 DDR5、PCIe 5.0、2.5GbE、Wi-Fi 6E 等大量新技術規格,讓這一代主板也同樣堆料不手軟:
Z690 CARBON WIFI 有給Display Port 1.4 HBR3版本以及HDMI 2.1版本,兩者都可支援最高4K 60Hz的輸出,四組USB 2.0提供給慢速周邊如鍵盤滑鼠等連接,五組的USB 3.2 Gen 2,Type C則是USB 3.2 Gen 2 x 2,另外則是採用Intel I225-V的2.5G網卡、Intel WIFI 6E AX210 Gig+無線網卡,音效部分則是Realtek的ALC4080:
拆光 Shield Forzr 散熱片後可看到高達五組的 PCIe M.2 插槽,受到空間限制的關係,M2_1跟M2_3可以支援到22110的M.2 SSD,其餘為2280,由處理器直接控制的M2_1,是跑PCIe Gen 4 x 4的頻寬,特別具有上下導熱墊設計,讓M.2 SSD底部的顆粒也能散熱,剩下的M.2都由Z690南橋晶片控制,也是可支援PCIe 4.0頻寬,部分頻寬是採共用的方式,M2_4是跑PCIe 3.0的頻寬,或是支援SATA模式的M.2 SSD,如安裝M.2SSD到M.2_4上面時,主板會關閉SATA 7須留意一下,但可以看出主板設計趨勢以後都是M.2的天下了:
MSI Z690 CARBON WIFI主板背面有著避免螺絲碰撞傷到主板的白色Avoid Collision警語的漆面,主板記憶體採用Daisy Chain拓樸Layout,等長訊號線長更適合插滿四根記憶體穩定跑高速時脈,不過問題應該是在於現在市場上DDR5僧多粥少,不但貴而且還買不太到,這又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DDR5的插槽也有增加金屬片的設計,是為了解決以前DDR時期開始的老問題,塑膠卡榫久了就變鬆,導致記憶體上下鬆動,這也會間接影響到下端金手指接觸不良的問題:
拆下I/O檔片以及電源相散熱片後,它的電池藏在這個位置,是比較不佔空間的安裝方式,缺點就是電池沒電比較不好換而已,對於像筆者這種老玩家來說,超頻失敗拔電池放電已經是習慣了,現在都只能透過按壓後面的按鈕來重置BIOS:
喜歡安裝許多風扇的朋友,這次Z690 CARBON WIFI提供CPU風扇一組、CPU水冷幫浦一組,其餘另外有六組4P的風扇接頭應該是足夠使用了:
MSI MEG CORELIQUID S360 水冷散熱器
隨著第12代上市,另外一個注目的焦點就是新的處理器腳座LGA1700的更新了,在尺寸上面與LGA1200又不同,因此除了舊款散熱器加裝新的 Mounting Socket 以外,另外一個要考慮的要素就是處理器的功率變大,混合核心位置配置的問題,因此舊的散熱器是否能繼續發揮效用也是個課題。在初期市場上可選擇的散熱器並不算多,而這次隨著評測樣品一起送來的就是這款新的MSI MEG CORELIQUID S360水冷散熱器,它主打就是完全相容LGA1700,並且能夠與各家主板連動,當然搭配自家主板的話還多了整合軟體控制的好處:
在扣具的安裝上面,也可以相容AM2 – AM4,TR4等腳座、舊的1150-1200 LGA腳座,以及X99-X299的LGA2011腳座。腳座螺絲的固定安裝方式筆者個人認為是很好安裝與組合,且安裝後也相當穩固:
S360由三顆12cm的SILENT GALE P12風扇組成,最高轉速2,000RPM,最大風流56.2CFM,噪音值僅22.7dBA,風扇本體由4動態混合軸承組合,保證50,000小時的使用壽命,在低溫環境下甚至允許0%轉速,達到完全靜音的效果,不過缺點就是風扇不具備RGB燈效,對於想要追求炫砲的燈效的用戶來說要改選MPG的K360系列:
S360本身在水冷頭上還有一顆6cm的下吹風扇,主要能幫助旁邊的M.2 SSD以及CPU供電模組所產生的熱一起排出。水冷頭本身有一個2.4吋的IPS面板的LCD,能顯示各種圖案以及系統資訊,可自己錄製MP4格式的影片替換。針對以往用戶害怕的水冷蒸發問題,MSI採用三層網狀塑膠水冷管設計,也能預防折彎產生的水冷漏水問題:
為了保護水冷頭,還有一個磁吸式的上蓋讓你很快速的拆卸,它磁吸的地方就是螺帽,巧妙的設計把螺絲藏起來,又讓視覺集中在IPS的LCD螢幕上:
水冷頭的螢幕基本會循環秀出即時的硬體相關資訊,如CPU溫度、風扇轉速等等,讓用戶可一目了然監控,非常的實用。
安裝好作業系統之後,一定要去下載msi center這套軟體,它將所有用的到的軟體都整合了,如本次搭配msi的S360水冷散熱器、RTX 3080顯示卡,想要同步RGB顏色,或者針對水冷頭螢幕顯示內容進行自己的客製化都可以在這邊進行。S360可讓用戶選擇內建的影片或者GIF格式圖片進行播放,這些都可以讓用戶自己製作完後套用在水冷頭上,而且是立即套用無須重新開機。
記憶體 & SSD:Patriot Memory DDR5-4800MHz 8GB x 4 + Viper VP4300 2TB M.2 SSD
除了主機板與水冷器以外,在此也感謝 Patriot Memory 在這個 DDR5 超級缺貨的時間點還能先支援四條 DDR5-4800MHz 8GB 讓這個測試能順利執行,再搭配目前市場上最快的M.2 SSD「Patriot Memory的VP4300 2TB M.2 SSD」,就當作本次測試的主要儲存裝置:
雖然是電壓被鎖住的DDR5,但現在真的有就要謝天謝地了,目前DDR5大缺貨的主要原因並不是因為 DDR5 IC 產能,也不是因為新版的DDR5 PCB,而是新的 PMIC(Power Management IC),這次DDR5的最大進步點就在於電源轉換的工作原本是仰賴主機板轉好壓降濾波後的電給DRAM,現在主機板直接提供5v電進來DDR5,由上面的電源管理IC做轉換成1.1v等不同電壓給需要的IO等模組。PMIC是電源轉換晶片,INTEL跟JEDEC正是制定其規範的單位,對於電壓、電流、轉換率等甚至是DIE SIZE都有嚴格的規範,已知國內外已經有十幾家供應商正在排隊等Intel驗證通過給予授權,而正式允許可以販售的廠商是Renesas,但僅有單一廠商來不及供應給全球這麼多家記憶體廠商的需求,而變成產線只能苦等料件,也嚴重影響到原廠記憶體如Hynix等大廠,以至於出現DDR5大缺貨的狀態。而且這個PMIC還分為Locked跟Unlocked兩個版本,Locked顧名思義就是鎖住電壓調整功能,因此只能以規範的1.1v來跑,而Unlocked版本目前知道可以調到1.8v,只是兩者都大缺貨中,這狀態只有透過增加更多符合規範的供應商否則無解,也導致目前想要一嘗Z690的朋友,可能改考慮搭配DDR4的組合,因此接下來的測試筆者也會把Z690+DDR4一起放入評測之中,讓各位朋友知道差異大概有多少?如果只是跑分軟體的差異,可能現階段Z690+DDR4才是最佳解:
Patriot Memory是一家有35年以上歷史的老牌美國記憶體廠牌,旗下的Signature系列,是不帶散熱片的基礎入門款系列,從SDR時代就已經存在了,現在也進步到了Signature DDR5,本次借測的產品採用SK Hynix H5CG46MEB0的1GX16組態顆粒,因此單顆是2GB容量,正面共四顆組成單條8GB:
DDR5的JEDEC規範開出了相當廣的時脈範圍,最基本的時脈是DDR5-3200MHz一直到6400MHz,而且天花板的上限還遠不及此,可能明年就有機會看到破萬的時脈產品出現了。但看來現在廠商們都有共識,連IC原廠最早的顆粒都從DDR5-4000MHz開始起跳,然後到了記憶體模組廠如Kingston、ADATA等都只做DDR5-4800MHz,因此你可能沒有機會看到DDR5的3200MHz在市面上了。如果不考慮缺貨問題,筆者預估DDR5的大量轉換潮應該是等Intel、AMD都全面支援DDR5,並且價格來到現在DDR4的附近就會讓用戶無痛轉換,現階段真的就是嘗鮮:
這顆Viper VP4300 2TB最高可達7400MB/s讀取,以及6800MB/s寫入速度,搭配自由組合的兩種散熱片型態,以及保留了DIY讓用戶自選,如本次Z690 CARBON WIFI就具備了非常不錯的Shield Forzr M.2散熱片,因此我們也可以直接放入SSD讓主板的散熱片來協助M.2 SSD保持冷酷:
最高速的頻寬就是來自處理器內的PCIe,因此一定要裝在M2_1的插槽,筆者保留了VP4300原本的散熱片:
測試平台細節與前置準備工作
本次測試主要著重在CPU的效能,並感謝微星支援RTX 3080,因此得以用幾款不同的遊戲來進行i9-12900K以及i5-12600K的同平台測試。
剛開機後平台的初始預設值會讓DDR5跑在4000MHz,因此這邊需要把記憶體頻率手動調整一下固定在4800MHz,另外新的晶片組剛上市,主機板廠會不斷的更新BIOS來解決問題,因此能的話各位朋友在買到新平台後盡量升級到最新版的BIOS,也許你的一些奇怪問題就可迎刃而解。本次測試將會安排以下幾種測試方式,盡量基於相同的組態來做出比較公平的對照:
- i9-12900K預設值Win11平台測試
- i5-12600K 預設值Win11平台測試
- i9-12900K DDR4-3000MHz Win11平台測試
- i9-12900K預設值 i7-7820X X299 Win10對比參考
在開始之前,MSI已經有在BIOS提供一個解決DRM數位認證可能會出錯的問題,這個功能叫做 Legacy Game Compatibility Mode,預設是關閉,它位於OC目錄下的Advanced CPU Configuration內,雖然沒有很確定是什麼特定遊戲或者軟體會有這問題,不過有些舊軟體很有可能會判定混合P、E核成為獨立兩顆CPU,所以會不能執行,因此還是先開啟吧:
新的混合核心怎麼超?初步簡單教學
本來打算用CPU-Z來秀資訊,但是CPU-Z新版本可能也有些問題,執行後常常會啟動失敗,甚至影響到系統變得不穩定,也有可能是CPU-Z試圖擷取SMBUS的資訊導致,總之先改用AIDA 64來看看。Intel在i9-12900K裡面設置了幾個不同段的工作時脈,當預設值下一切都是自動的,如基礎時脈稱為Efficient -Core base,會降到2.4GHz,然後Efficient-Core Max後核心效能提升後來到3.2GHz,這也通常是基本的預跑時脈。另外兩段稱為Performance Core Base和Performance Core Max,就分別是3.9GHz與5.1GHz,另外還有一段終極的Turbo Max則會超頻到5.2GHz,也會來到最大TDP 241W。由於頻率的增加會造成功耗的增加,所以基礎頻率是根據基礎功耗所訂出來的速度,根據Intel的說明,新版的處理器Turbo Boost Max技術3.0,會根據用戶的使用狀態來動態調整,這個調整是會可能會以秒為單位來觸發,因此你若開啟資源監視器就會發現處理器會以現在正在處理的負載做調整,而當進行遊戲時,基本上都是以Performance Core為基本,並隨時調整,像是截圖的當下,可以看到當前的P核心來到了4.9G(其實就是5GHz):
在開始測試之前,筆者想先來聊聊這一代i9-12900K的超頻相關注意事項,當然沒有要超到什麼6GHz、7GHz世界紀錄,而是討論一下如果你手上有的是超強風冷或者水冷散熱器的前提下能怎麼超?當然這跟P核心和E核心很有關係,我們要用最簡單的方式讓你理解這兩種核心的差異。
P核 = 效能
E核 = 效率
用這樣簡單的方式就知道兩種核心的設計目標並不相同,因此我們前面在談的處理器時脈,都是指P核心為主,E核心的CPUID並非是與P核心相同。因此才會有前面的DRM誤判兩顆CPU的問題。而P核心專注在時脈效能,E核心負責的大多為多執行緒與背景作業處理工作,並有效降低功耗,這樣聽起來的意思大概就是【P核心好超,E核心不好超。】所以我們在超CPU的時候,千萬別貪心一次把E核心時脈也拉高,因為那很有可能就是你下一次開機開不起來的最主要原因。
其實Intel這次真的把牙膏擠爆了,所以Turbo Boost原廠就幫你提升到最高5.2GHz,實在也沒有什麼空間讓你往上超,以改裝車來說就有點像是買了一台BMW M3你也不用再改啥了,所以我把目標訂在P核心外頻53倍,BCLK = 100MHz,這樣就等於5.3GHz,但重點是E核心我放在32倍固定就好,等於3.2GHz。而另外一個重點是提升Ring的倍率,因為這次 Alder Lake 採用 Dual Ring Inter-connect bus,這個頻率提升等於是把I/O延遲時間縮到緊繃,對於一些吃延遲時間運算的軟體來說會比較吃香,然後CPU的VDD給它1.28v,剩下的CPU選項比起第 11 代多了好多東西可微調,但在此維持原本預設值即可:
intel XTU(Extreme Tuning Utility)一鍵超頻體驗
如果你對於直接在BIOS裡面調整頻率等相關設定沒有把握的話,也可以於安裝完作業系統之後,下載intel的XTU超頻調整工具軟體來使用,這是intel自家所推出的軟體,高度整合了其他第三方的類似軟體功能,如系統詳細資訊、即時監控、超頻優化、電壓調整,也包含了benchmark以及壓力測試等功能,非常的方便。
進入到左上方的Speed Optimizer選單後,會看到有個大大的淺藍色”Optimize Now”的選項,這就是intel幫用戶規劃好的一鍵超頻,可以看到左方有兩個欄位,上方顯示當前CPU核心頻率,下方目前是空白,代表還沒有進行超頻優化,不過先別急,你可以先跑一下下方的”Run XTU2 Benchmark”來取得目前的XTU2評分,以現在平台預設值得到9058分。
然後按下”Optimizer Now”之後,可以看到左邊的新欄位出現了5.00GHz,這就是經過優化後的頻率,而且也是立即套用,然後可以再跑一次”Run XTU2 Benchmark”看一下效能提升的狀況,得到了新的分數9546分。
當然對於進階用戶來說這麼簡單的一鍵超頻是不會滿足的,所以intel也準備了”Advance Tuning”這個項目,點選後可以看到有許多可調整的範圍,這就讓用戶慢慢自行研究了。
而在換上i5-12600K處理器後,同樣開啟XTU軟體,卻發現到它的欄位有變,剛剛的一鍵超頻變成了”Basic Tuning,欄位也長得不太一樣,變成了Step教學,第一步你可以先測試預設值的分數,得到了XTU2 5751分。第二步你可以調整前面介紹的P跟E核心的頻率,以及快取的倍率。雖然這些可以自填或者拉bar直接調整,但我們建議您在超頻前先把相關前置作業如散熱器等冷卻方式設置好,因為超頻後對於散熱器的解熱能力會非常的要求。
由於這個選單還沒有調整到電壓,因此我們僅用比較簡單的倍率範圍示範;i5-12600K的P核心預設值倍率是45倍,我們調整到50倍,處理器快取倍率是49倍,我們也一樣拉到50倍,至於E核心預設是37倍,我們就增加一些來到39倍,然後點選下方的Run XTU2 Benchmark,就得到一個新的超頻後的評分是5868分,比起預設值有進步。而且你可以將超頻完成的分數提交到HWBOT網站上跟來自全球的用戶一起比較,這也是intel與HWBOT有正式的授權合作關係。
但這些超頻設定並沒有經過壓力測試,所以直接Apply的話還是有風險會超頻失敗,但好處是我們可以先測試出頻率上限的天花板,再往下慢慢修正即可,用這樣軟體來呈現是比BIOS選單內純數值的介面要親和的多了。
AIDA 64記憶體效能評測
這一版本的AIDA 64(v6.50)好像還沒有完全針對第12代做優化,因此筆者個人認為先當作參考值就好,因為每次測完它都會跳出一個視窗表示還沒有完全優化,但筆者自己的桌機i7-7820X就不會有這個視窗,但目前AIDA 64官方仍停留在10.19日的版本,因此這個版本若日後更新,平台還在的話再另外做更新測試:
以同平台的DDR5-4800MHz 32GB Quad Channel做預設值,i9-12900K Windows 11下讀取是70004MB/s,寫入都在64247MB/s左右,而i5-12600K就掉到了64442MB/s讀取,63482MB/s寫入。可以看出即使是記憶體同樣時脈的狀況下,決定記憶體讀寫的處理器快取差異就有出來,但這些差異都算是正常,因為兩顆處理器核心時脈、數目、快取以及快取倍率不盡相同。而Intel跟微軟都有表示Windows 11有特別支援P/E核心,目前主流的作業系統Windows 10則沒有優化,而且常用的應用軟體以及遊戲還是要看未來是否有針對P/E核心做優化才能真正釋放這些核心的運算實力:
而在同處理器下的DDR4測試,時脈以3000MHz為主,讀取降到42054MB/s,寫入降到38489MB/s,這個應該是DDR5/DDR4最大的差異了,而筆者現在的i7-7820X主機由於已經升級到DDR4 2666MHz的128GB,也就是插到滿,所以讀取能維持在53414MB/s,寫入也有56797MB/s,就是延遲高到112.2ns,這也是插太多記憶體且時脈只有2666MHz的關係導致延遲變高。
而這個記憶體讀取寫入的多少MB代表什麼意思呢?就是同一時間記憶體讀取寫入的量有差,這影響到用戶可能在做一些高速記憶體運算時,CPU能夠處理的每筆資料量大小,因此如果沒有做這些特別的運算,如算大圖,轉大檔案等等以現階段一般用戶的使用需求,日常作業用主機以Z690搭配i9-12900K與Win10與DDR4,您的主機並不會差太多。
3DMARK TIME SPY CPU & CPU測試
雖然跑的是3DMARK,但筆者所取的分數是其中的CPU分數,TIME SPY是一個即時運算吃顯示卡比較重的程式,可當作是遊戲是否順跑的指標,但這邊有針對全速多核心的CPU做評測,擷取的就是這個部分的成績。
針對跑遊戲的全核心分數來說i9-12900K平均都有15347分,i5-12600K則有11652分。當i9-12900K平台換成DDR4的時候,這個CPU頻寬上的弱勢也出現了,而跑到了12247分。筆者的十年前i7-7820X,這邊只有i9-12900K評分的1/3,來到5735分,這就是筆者所說的在核心與時脈的項目上,第12代i9進步非常多的理由。
繼續看到 3DMARK 純 CPU 測試的項目,這邊擷取的是單核+全核的效能成績,剩下的2/4/8/16核心個人覺得意義不大,因為就幾乎是等比級數加成上去而已。
i9-12900K甚至是i5-12600K的單核分數幾乎沒有差異,就算是i9-12900K搭載DDR4這個項目也是維持這樣的成績,這個測試講究的是CPU本身的硬實力,對照差異比較大的i7-7820X,只有679分是提升了將近快一倍的成績。
而至於全核心的部分,i9-12900K都有11764分,不管是搭配DDR4也有11063分,而i5-12600K的核心數少於i9,因此只得7883分,而筆者的i7-7820X只有4987分,因此在CPU的測試上,連i5-12600K都可以完全輾壓i7-7820X,重點是當年7820X一顆700元美金,而i5-12600K只有289元美金,價差與CP值真的高。
CINEBENCH R23單核以及多核心CPU測試
CINEBENCH一直以來就是媒體以及測試CPU愛好者主要判斷工具,裡面完全用CPU來跑圖形運算,沒有任何GPU影響,其所呈現出來的測試結果也與前面的3DMARK CPU測試非常相同。
首先看到i9-12900K預設值,單核心有1875分,全核心有26227分,不過官網目前此版本也只有聲明支援到Windows 10,並沒有特別針對Windows 11優化。而在DDR4的跑分上面應該也是呈現CPU本身的實力,因此也能跑到單核2005分,全核27164分。至於i5-12600K的單核心有1859分,但多核心的差異就出來了,只有17151分。筆者認為主要差在與i9-12900K的時脈比較低而且核心數目較少。而筆者自己的桌機,單核心只有974分,全核心也只到5171分,以i5-12600K分數對照來說只有新i5的1/3效能。
GEEKBENCH CPU測試
GEEKBENCH 5 也是另外一套國外媒體喜歡的CPU測試軟體,也針對了單核以及全核心做運算測試,整體看下來成績的表現也與前面幾套互相印證差異的幅度。
以i9-12900K預設值單核心有1915分,全核心有16632分,超頻到5.3G提升了單核成績到2050,多核心到16655分,微幅的成長。至於Win10/Win11差異不大,DDR4的部分在全核心就有差異,分數降到了14097分。至於i5-12600K,單核心有1838分,全核心則是11686分。筆者的7820X,單核心只有946分,全核心只有i5的一半為6114分。
NOVABENCH CPU測試
NOVABENCH是一套比較新的測試軟體,會對CPU、RAM、GPU、DISK做評比,為避免失焦筆者仍是只有取CPU以及綜合分數做為比對參考。
i9-12900K預設值CPU成績為2804分,綜合成績為5338分,i5-12600K的CPU為2093分,推測這部分的差異應該是以全核心的運算為主,因此i5-12600K輸在核心數與時脈。至於i9-12900K在DDR4平台下,CPU成績變化不大是2823分,但綜合成績掉到4340分,應該是RAM的分數比DDR5差造成。至於筆者的平台i7-7820X,在CPU部分只有1605分,綜合分數也只有2841分。
PCMARK 10測試
至於最後一個要講的是PCMARK 10的測試成績,但測到i5-12600K以及i9-12900K DDR4這兩個平台的時候都出現無法執行的狀況,重新安裝也沒有用,可能是軟體的Bug,只能等看是否有更新解決,應該是在蒐集system info的時候出了問題。
由於PCMARK 10也是針對電腦的綜合性測試與評分軟體,因此筆者就列出各項目所得的成績供各位參考。
i9-12900K Win11預設值基本分數為8773分,i5-12600K為8307分,D4平台無法對照,而筆者的i7-7820X平台,只有4663分。
CROSSMARK測試
最後的處理器效能測試則是CrossMark的測試成績,這是由知名BAPCo SYSmark商用測試軟體下放出來的免費測試軟體,選擇25項橫跨生產力、創意內容、系統反應、負載的綜合測試。我們取整體得分來比較。
i9-12900K Win11預設值基本分數為2187分,i5-12600K為2151分,在這款新指標的測試軟體下,兩個處理器能提供的效能非常接近,而i9-12900K在DDR4平台上為1919分,差異並不算大。對照筆者的i7-7820X平台,只有917分。
遊戲綜合測試成績
在遊戲測試項目,由於我的螢幕也是一般24吋1080p的,暫時沒有4K螢幕支援比較可惜。其它如主機板、記憶體、SSD、Win 11 64bit專業版作業系統+RTX 3080顯示卡不變,只把i9-12900K更換為i5-12600K做遊戲基準測試,取平均幀數做為測試結果。當然理論上處理器效能越好,得到的平均幀數。也會提高,這一點在測試結果也證實了這個論點;有些遊戲測試差異大,如CS GO這個網路第一人稱射擊遊戲來說,推論應該是依賴處理器運算比較多造成的,但結果也是都超越400張以上幀數。而幾乎只看顯卡效能的大作如最新的Forza Horizon 5,兩個CPU平均幀數差異只有1幀而已。
以比較吃 CPU 效能的 CS: GO 為例,同樣在DUST II這張地圖測試,i9-12900K平均每秒633.39幀,i5-12600K 則為432.46幀:
如果以一般比較注重顯卡效能的遊戲,如 Forza Horizon 5 i9-12900K 與 i5-12700K 幾乎沒有差異:
而古墓奇兵:暗影,兩者大概有10多幀的差距,主要還是看遊戲廠商優化程度與顯卡表現為主:
※本測試在 Windows 11 環境下測試,但遊戲誤判為 Windows 10。
結論:第12代處理器值得推薦,可考慮 Z690+DDR4 的組合
如同在各個測試成績的表現顯示,我們認為第12代的i9或者i5,比起前幾代處理器都有著非常明顯的長足進步,Intel 這次的處理器挾著 Intel 7 新製程的優勢,混合核心的架構,的確讓玩家們感受到滿滿的誠意(與擠爆的牙膏),而上市初期透過一些軟體測試也看得出混合核心的真正優勢還沒有被發揮出來,例如Windows 11與多執行緒的測試結果。但相信未來各種系統更新以及應用軟體和遊戲優化是勢在必行的,只是時間問題而已。本次測試沒有借到可超頻的記憶體,因此沒有辦法示範自寫超頻Profile給各位看,不久的將來等缺貨問題解決我們會再測試給大家看喔。
而前面提到的DDR5現在的缺貨問題,我們有這樣兩種組機的建議:
- 透過關係或者搶貨搶到DDR5記憶體的朋友,直上i9-12900K您絕對不會後悔。
- 搶不到DDR5記憶體的朋友,搭配 i9-12900K 加上 Z690 DDR4主板讓您手上的DDR4仍然能繼續服役,差異沒有想像中大。
但話說回來,和經銷商的朋友聊天後,我們都一致認為 Intel 這次雖然誠意滿滿,而第 12 代的確是久未換機或者是準備組裝新電腦的朋友最佳的選擇,但是對市場上面的遊戲玩家來說,除了處理器的效能提升外,顯示卡的缺貨也是很致命,受到虛擬貨幣大熱的關係,一堆礦工高價搶購顯卡挖礦,真正的遊戲玩家想買張能順暢跑 3A 大作的顯卡相當困難,不是被各種加價或賣家打包各種用不到的大全套,有時得排上半年到一年也都買不到原價顯卡,我們也期待Intel 在接下來自家顯卡(Intel Arc)上面也能同樣滿足玩家市場,讓玩家來組個Intel大全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