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筆者小時候,電視只有老三台的台視、中視與華視,而且也不是像現在這樣 24 小時播放,每到晚上 12 點就準時收播,早上則是 5 點唱完國歌後準時開播,所以大家經常會看到各種樣式的檢驗圖。要說檢驗圖,其實現在很多 YouTube 影片會把它用作掩飾尷尬、效果的轉場畫面,那麼問題來了,檢驗圖的用處到底是什麼呢?
充滿懷舊感的電視檢驗圖畫面原本用途是什麼?
最早之前電視在 1936 年於英國出現,直到二戰結束後數量才明顯增加,而在當時的電視因為比較陽春、簡單,自然顯像品質上面的可靠性也比較差,新電視打開後就看到正常顏色的畫面非常難,大多數的電視在開機後需要技術人員來調整影像的高度、寬度、對比度、焦點和同步情況等。
▲早期的黑白電視開啟後必須對影像的各種細節校正。
檢驗圖(Television Test Card)正是這種需要下而誕生的產物。在檢驗圖中的每個部分都經過特殊設計,能夠藉由電視對這個畫面的顯示情況來判斷電視機裡面的零件是否有損壞,還有受損的位置與程度,透過直接觀察來對電視顯像品質做出判斷。由於當時的電視都是屬於黑白電視,所以檢驗圖也是黑白的。若大圓不圓,說明線性調節線路不正常;根據水平或垂直線是否筆直,來判斷是否幾何失真,特別如果是左右垂直線不直,可能枕形失真校正不良,白色的細線則用於判斷是否存在聚焦不良等等。由於檢驗圖具備了直覺、簡便、成本低的優點,所以受到電視等其他顯示領域的愛用,更經常被遞嬗台作為起始與結束後的顯示畫面。
直到後來,電視機從黑白進入彩色時代,檢驗圖的設計在經過反覆改良後,添加了一些關於色彩顯示的檢測指標。檢驗卡的款式繁多,大家最常看到的莫過於彩色條紋的 EBU 檢驗圖、圓形圖樣的飛利浦 PM5544 。
▲ 飛利浦 PM5544 檢驗圖
▲ EBU 檢驗圖
最特別的莫過於英國 BBC 的 Test Card F,在中央大圓裡面是發明這款檢驗卡的技工 George Hersee 的女兒和小丑布偶一起玩井字遊戲,隨著科技演進還改良延伸出 Test Card J 與 16:9 的 Test Card W。這款檢驗圖不僅具備上面提過的黑白檢驗圖測試功能外,還可以利用像是放小丑的黃色桌子來檢查顏色是否平衡,女孩的手臂顏色來判斷人體膚色能否準確捕捉,倘若檢驗圖顯示一切正常,那麼用在顯示其他畫面也會完全正常。
▲ BBC 的 Test Card F (圖片來源:Radios-tv)
電視發展至今,大多數電視台已經採 24 小時輪播,不需要靠檢驗圖來墊檔,但顯示圖並沒有因此而消失,而是以不同形式存續下來。舉例來說, Netflix 上就有一個類似於 BBC Test Card J 的真人影像測試頻道「Test Patterns」,可對現今各式各樣行動裝置對該平台上影片的表現情況做測試。也因為檢驗圖的經典不滅地位,在很多影片創作者的作品中會以檢驗圖來作影片開始的前導、中間的轉場過渡等,算是以不同的方式將檢驗圖保留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