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 iPhone 16 與 iPhone 16 Pro 系列的推出,電腦王阿達團隊找到機會能與 iPhone 的產品設計副總 Richard Dinh,以及 iPhone 產品行銷總監 Francesca Sweet 對談。進一步了解這次的 iPhone 繼續在秉持著高效率的設計理念下,有哪些還不爲人知的改進細節。繼續閱讀效率之美,蘋果 iPhone 16 系列產品設計原廠訪談報導內文。
▲本篇圖片來源:Apple
效率之美,蘋果 iPhone 16 系列產品設計原廠訪談
「我們持續在尋找更高效的方法(we’re always trying to find ways to make things as efficient as possible)」
上面這句,是Apple iPhone 產品行銷總監 Francesca Sweet,在電腦王阿達團隊與包括 iPhone 產品設計副總裁 Richard Dinh 的訪談之中,個人覺得可以貫穿整個訪談的關鍵句。
雖然從 M 系列蘋果晶片開始,大眾才比較注意到蘋果多年來所追求的「效率」一次在 Mac 上爆發的威力有多猛。
然而這一切改變的起點,個人認為是從 iPhone 開始一路走來,包括軟、硬體體驗與自研晶片全面配合之下,Apple 產品開發團隊所累積的經驗而造就的成果。
隨著 iPhone 16 與 iPhone 16 Pro 系列的推出,電腦王阿達團隊找到機會能與 iPhone 的產品設計副總 Richard Dinh,以及 iPhone 產品行銷總監 Francesca Sweet 對談。
進一步了解這次的 iPhone 繼續在秉持著高效率的設計理念下,有哪些還不爲人知的改進細節。
iPhone 的改變,Apple(真的)拆解給你看
既然聊的是設計,Apple 也先從容易看出的外在變化切入主題。
首先蘋果以包括相機系統如 iPhone 16 改為直式鏡頭排列的設計變更,以及 iPhone 16 Pro 改用 5x 長焦鏡組所造成的內在變化的變化進行示範。
接著則是還提到 iPhone 16 Pro 以及 16 Pro Max 螢幕分別升級到 6.3 與 6.9 吋,其中的包含的硬體創新規格,以及「牽一髮動全身」的內在改變與設計考量。
重點是,這次的訪談 iPhone 產品設計副總裁 Richard Dinh 還直接展示了拆開攤平的 iPhone 16 系列實際解說 – 這真的是很難得遇到的 Apple 產品簡報方式,也更好了解 iPhone 的內外設計改進。
從 9 月的發表會我們就已經知道。得益於 iPhone 16 新的鏡頭排列改變。新世代 iPhone 不僅全面具備空間影片的拍攝能力,所謂的「Spatial Capture」能耐也進一步延伸到了「空間照片」的捕捉能力上。
根據蘋果的解說,iPhone 16 的鏡頭擺放調整,是配合更好的材料零件與製造工藝乃至於封裝技術等全部因素集結起來,才得以實現這個內在設計的變化。
這項變更的最大的變化,是靠近電池側邊主機板的佔用空間不僅可以進一步空出而增大電池。所得到的好處之一則是可以將 A18 晶片給移到更接近裝置中心的位置。
這樣的改進再搭配內在針對鋁金屬子結構的石墨層散熱機制搭配下。得以讓 iPhone 16 與 iPhone 16 Plus 都能更均勻的散發晶片的「熱情」程度,獲得更好的持續性能表現。
相對於 iPhone 16「感覺」比較像是空出位子的直式排列方式(雖然以前的機型不是沒有這樣排過啦)。
這次加入 5x 鏡頭的 iPhone 16 Pro,則是因為要塞入擁有四重反射稜鏡的鏡組,而必須想辦法在原本就已經很緊湊的內在中找出空間。
Richard Dinh 以「重大的架構設計更新(big architectural design updates)」形容這次 iPhone 16 Pro 系列的內在設計改變。
針對在鏡頭模組一旁的上揚聲器還有麥克風等元件小型化。再透過天線與主機板分離設計及觸覺震動引擎 Taptic Engine 的「空間效率」最佳化(誒… 就是調整了形狀與排列)。最終 Apple 也得以讓 5 倍望遠鏡頭的模組順利列為 Pro 系列標配。
小型化不等於折衷
針對小型化是否會導致表現下降的可能質疑。Apple 則是以這次小型化的麥克風為例。
指出在這次的 iPhone 16 系列不僅帶來了新的「混音」指向效果功能。硬體方面更採用了可以保留更細緻聲音細節與低底噪的特殊振膜。所以至少在這個部分來說,無論是硬體或者是功能方面都算是不減反增的概念。
Richard Dinh 透露,Apple 甚至為了對應這次 iPhone 收音系統的錄音室品質表現。還得要更專注於手機本身可能產生的噪音干擾,如:無線訊號、音效甚至是相機系統運作都有可能出現的多餘噪音。
提到這必須要在設計與製造方面整合了包括包括聲學、天線、電學及噪音甚至是震動專業開發團隊的努力配合下才能完成。也才得以實現像是前面提到的混音以及在語音備忘錄應用的音軌分離功能。
iPhone 系列之間的「致敬」
相對於 iPhone 16 系列將主機板更置中而讓出空間讓電池得以變得更大。想必大家也會好奇,那麼 iPhone 16 Pro 的這一邊,又是如何在已經很緊湊的內在設計裡,再榨出更多電量的?
蘋果透露他們還進一步運用了許多人直覺認為主要是為了提升維修與使用安全性的目的外殼的材質變化的金屬外殼,所提供的更精準公差特性,讓 iPhone 16 Pro 系列得以導入更高能量密度的電池。進而讓全系列手機都能獲得電量提升。iPhone 16 Pro Max 則是也能繼續刷新「iPhone 有史以來最高續航」的紀錄。
蘋果也強調高續航不僅是單靠電量的提升而已。這其中也包含了晶片等硬體的「效率」表現。
像是系統軟體的配合部分就有提供具備「上下文策略(Contextual Policies)」,能即時確認工作狀況調整負載的電源管理系統。再加上很多人已經很熟悉,能依據使用者是出門在外還是在家來管理充電程度的機制等。都是蘋果能夠高度整合軟硬與晶片團隊所共同達成的例子之一。
Apple 針對硬體方面優先順序也引起了參與訪談的媒體的興趣。好奇為什麼 Apple 並沒有在這次的 Pro 系列導入,iPhone 16 系列維修時可透過家用 9V 電池即可分離膠粘的更友善維修設計。
Francesca Sweet 與 Richard Dinh 則是表示,蘋果會根據不同產品的特性與技術與使用者的需求考量搭載不同的技術或功能。
是說,這部分雖然許多人第一時間會認為原廠只是用空泛的理由在回覆。不過個人是覺得,這可能還真的無關於「高階」或「低階」的差異。
個人認為蘋果在設計上有時會分別在標準版與 Pro 系列採用不同的製造技術,應該是有點刻意為之的策略 – 也許是… 分散設計改變的可能風險?
像這次原廠的設計分享中就特別提到,iPhone 16 Pro 首度採用了自 iPhone 14 開始已經沿用三代的中央金屬框架結構,更進一步讓維修 TrueDepth 相機、閃光燈模塊和麥克風等其他組件變得容易。而就 Richard Dinh 的說明,這種普遍認為只是對應維修所帶來的設計改變,其實也能對 iPhone 的散熱與減重有所幫助。
此外,更便利更換背面玻璃的設計,也是從標準款 iPhone 先行,接著才輪到 iPhone 15 Pro 系列。
這樣的彼此致敬節奏,也許意味著像是 iPhone 16 Pro 的電池金屬外殼,以及標準款 iPhone 16 的導電脫黏技術。未來也都有可能在蘋果的「各種考量」後,搭載在後續的相互系列中相互致敬?
小小意外的「One More」細節
是說,另一個關於散熱,個人覺得有點意外的細節部分。是這次蘋果分享了,iPhone 16 Pro 與 iPhone 16 Pro Max 所採用透過固態擴散緊密鍵合鈦金屬與鋁金屬的邊框,這次居然有調整了比例。
Richard Dinh 在訪談分享中提到,iPhone 16 Pro 系列有「透過降低鈦的比例來幫助散熱與減重(reducing the material ratio of titanium to help with thermals and mass)」。
老實講,當提到這個重點的時候,筆者是有稍稍驚訝了一下。畢竟 iPhone 15 Pro 系列的時候,就有盛傳因為鈦金屬中框,而有被認為對於散熱不好 – 雖然後續確認大部分原因是因為軟體造成的過溫。但在 iPhone 16 Pro 系列突然提到調整製程的配方比例,難道不會擔心被認為之前確實有散熱不夠的問題?
關於這點筆者後來才驚覺,自己忘了先前的 Pro 系列採用的是不鏽鋼的中框(跌倒)。
實際上在 iPhone 15 Pro 發表的時候,官方就在新聞稿中提到,鍵合鋁金屬材質的理由之一,便是希望能協助加速散熱。而現在看來,蘋果在 iPhone 16 Pro 系列則是再透過中框以及包括中央散熱架構更均勻散熱與晶片方面的進化,來持續解鎖 iPhone 的更高效能與持續性。
文章的最後,也來補充 iPhone 16 Pro 系列得以更加大螢幕面板的更多細節。
先前我們在 iPhone 16 系列的快速預覽就有取得官方對於這方面的說明。主要是提到這次的面板是改變了訊號的傳輸方向,才得以縮減黑框的範圍。這次與原廠的訪談中,我們則是進一步得知更完整的進化細節。
Richard Dinh 提到,這次 Pro 系列之所以能在最低限度增加產品尺寸的前提再搭載更大 6.3 吋與 6.9 吋螢幕。主要是透過微型化畫素訊號傳輸電路的新技術,在不可見(查了一下可能是縮小或甚至是透明化電路)的前提下,得以充分利用顯示器的有效區域,讓面板得以空出原本需要走線的外側空間。所得到結果,就是透過讓很多保護貼廠商頭大的更窄黑邊讓顯示面積更大。
至於針對面板是否會因為邊緣變窄而更脆弱的這點。蘋果則是透露,有藉由將面板邊緣與保護用途的聚合物框架融合的方式來確保強度。
結語:對細節的執著,對效率的痴迷
Richard Dinh:「對這類細節的執著,正是我們能夠在保持相同大小與重量的同時,為 iPhone 16 注入眾多新功能的關鍵所在,而且我們知道這正是顧客所愛的使用體驗。」
體驗、細節與效率。是在這次與 iPhone 設計核心人員的訪談中,個人一直看到的產品設計的重點原則。
以這次有媒體詢問到蘋果為什麼都不會更積極地採用像是 VC 散熱板等技術的問題為例。雖然 Apple 提到他們會全盤針對體驗考量的回答,會讓對於所謂「堆料」有所期待的人感到失望。
不過就個人採訪接觸蘋果的經驗來說,個人會覺得相對於堆料的暴力美學,蘋果確實是更重視於由效率帶來的平衡美學。畢竟,當你引入了一個很強大的規格,肯定會對裝置的某一項表現帶來飛躍性的成長。另一方面,則是也可能導致失衡的問題出現。
當然,以上這些也都可以當做是成本、利潤、庫存等考量下的結果。
不過至少個人在幾次有機會參與 Apple 深度解說產品細節的經驗裡。是真的能感受到,他們透過對於效率細節所堆疊而出的性能提升,以及透過軟硬體以及晶片團隊合作下,也確實讓蘋果展現出了有別於其他品牌的高度配合優勢 – 不知道為什麼,筆者腦中畫面浮現的是統一記憶體的示範畫面。
雖然官方不太可能明說。但在產品設計時把商業考量等要素也列入考量,其實本來就是所有企業都會納入的很基本重點。而個人認為蘋果的原則就是盡可能的讓所有要素都能保持平衡,不會過度偏向於某個要素。並透過對於細節與效率的追求,來達到均衡的產品體驗、性能與成本定價的表現。
關於這樣的觀察,可以從這次 iPhone 16 的訪談中看到不少例子。像是你也可以反過來解釋,蘋果是因為確認掌握了小型化的關鍵技術,甚至是想要統一庫存,才把 5 倍鏡頭放到 iPhone 16 Pro 上。但你也不能忽視,更望遠鏡頭所可能帶來的體驗提升,以及將這個零件放入更小型機身中的技術工藝所在。
設計本來就是用來解決問題;效率的另一面更是希望減少浪費。
像是近期蘋果看似是因應維護「維修權(Right-to-Repair)」的呼籲浪潮,而不得已作出的設計改變。
但就與蘋果這些年來對於環保的追求一樣。他們一旦開始正視這方面的需求,便會將效率與細節的追求精神投注其中,並且相當快的拿出成果。有意思的是,甚至還可能因此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好處。
以可修復性的追求來說,這次的訪談最後蘋果也談到,很多使用者可能都沒有意識到,在 iPhone 上採用較耐用材料並且持續加強可修復性之後。也讓原本就已經有很高保值性的 iPhone,現在比起任何智慧型手機都要好。這部分不僅僅是對於二手價格,也就是對使用者有利,還能進一步減少浪費,也更有利於環境永續。
這,不也是一種對效率的追求嗎?
延伸閱讀:
以 iPhone 16 Pro 拍攝紐約時報專題的攝影師許安榮(An Rong Xu),揭開 iPhone 融入 Pro 紀實攝影領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