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於台灣已經(先不要)避談的禁油政策,日本似乎正準備走向 2035 年禁油的環保目標。然而在此政策正式推出之前,自己也有在發展油電車款的 TOYOTA,近日發表對此的反面意見。非但對電動車是否真的能改善碳排放持相反態度,更直指無論是需要耗費鉅資的基礎設施,乃至於可能因為停售燃油車而造成的失業問題都讓他感到擔憂,並直接質疑「政治人物真的懂(禁油的意義)?」繼續閱讀 TOYOTA CEO 對禁油很有意見,認為電動車在日本只會加劇碳排報導內文。
▲圖片來源:electrek
TOYOTA CEO 對禁油很有意見,認為電動車在日本只會加劇碳排(還有失業)
儘管 TOYOTA 豐田汽車去年才宣布了 5 年要達到全電車化,該公司 CEO 豐田章男(Akio Toyoda)卻在最近的一場日本汽車工業協會的演說裡,選擇針對日本政府可能即將推動的禁油政策提出駁斥 — 雖然這消息看起來非常的出爾凡爾及有些龜縮,不過某些考量的確也是蠻值得深思的。
▲圖片來源:TOYOTA
豐田章男認為日本自經歷了地震與海嘯的災難後,變得更依賴煤炭與天然氣發電。所以發展電動車輛只會造成碳排放更為嚴重。此外,設下了禁油期限不僅可能讓汽車變成對一般人而言價格高不可攀的產品;國內的所有車輛都必須轉換為電動車,他估計至少也要花費約 1,350 億美元到最高 3,580 億美元的基礎建設經費。加上電動車的生產更為簡化,更會造成數百萬個工作機會消失。
在華爾街日報的報導之中,豐田章男疾呼質疑那些喊著禁油的政治人物是否真的懂其中的意義。
編輯觀點:先努力還是先嘴O,這是一個問題
以上,其實 TOYOTA CEO 所提到的發電方面的狀況,個人覺得真的算是日本電動化可能會遇到的貧頸,也的確很值得深思。不過對於發電是否夠綠能這件事,其實已經有許多討論與研究了。雖然日本短期內可能還是會因為擔心災難而可能得要持續倚賴火力發電。不過即便發電方式無法改變,其實一方面是煉油也同樣會需要龐大電力;另一方面,電動車也具備有更高能源效率的特性優勢。
至於基本建設以及車輛的價格部分。個人覺得,這樣的說法是建立在一夕之間全面轉換的論點基礎上。不能說是錯,只是這好像比「日本的發電方式難以轉變」要少了很多說服力。
車輛價格方面,光是特斯拉這樣從零開始的新創車廠,近幾年就已經將自家電動車的售價大幅壓低,甚至已經直指準備推出台幣百萬內的車款了。幾個汽車老品牌,真的無法追上發展出與其抗衡的產品嗎?儘管 TOYOTA 曾經被專家直指差距 Tesla 有 6 年之遠,但轉頭看看 2035 的期限,這不是還有很多餘裕與發展空間嗎?
▲圖片來源:TOYOTA
關於建設成本極高這點,更是讓人覺得各種問號。畢竟最近因為疫情困難可理解,但逐步建設到 2035 年甚至更之後幾年,經費攤提把高牆被轉為階梯一步步往前發展,真的還會看起來這麼難達到嗎 — 更別說如果有人也願意像 Audi 這樣,願意開放自建的快充站的話,建設的成本與負擔隨著時間應該只會更為舒緩吧。
最後,新的產業自然會有新的營利模式。燃油品牌儘管歷史悠久,但也不是一開始就是這麼龐大的企業的吧。電動車雖然幾乎免保養,生產也相對以往傳統車廠簡單,好像很難找到營利模式。但光看特斯拉持續透過設置超級工廠與發展自動駕駛功能等技術,這麼努力地在尋求創新的產業機會。
傳統車廠如果只會喊這不好那不對。那真的會讓人往「諸君該不會只想等下一個舒適圈自己成形,還等著你跳進去吧?」想。新創電動車廠都在苦苦掙扎想要生存,這些努力我們都看得到,那傳統車廠呢?
▲圖片來源:Nikkei xTech
其實禁不禁油發不發展電動車一直都不是問題。問題在,只要沒有一個 Deadline 或是像補助這樣友善政策的威脅利誘並進,說真的很難讓既有產業真正願意走出舒適圈開始改變。是,電動車不好不對,那你做出更綠能更好的啊!而且是現在就開始做用力做到,甚至讓大家跟著你做,還能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個人相信永遠都會有廠商喊出「你不懂」或甚至「油電平權」這些話。選擇停在原地就算了,還先質疑其他人是否有真正做好做滿做對,甚至搭配「就要幹大事稱霸電車市場」的虛張聲勢。讓人真的很難感受到傳統車廠到底是否真有想負起社會責任,帶著人類朝著更好的方向前進,反而給人只是想要保持既有的競爭優勢的感覺而已。
應該不是吧?
延伸閱讀:
HONDA 換電三輪 GYRO e: 與 GYRO CANOPY e: 最快明年春季開賣
外媒:光陽的印度發展計畫 22Kymco 去年發表後就已打包回家
Chrome 炎上後 Firefox 立馬提供 Apple M1 支援,微軟 Edge 也宣布將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