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視為移動通信領域風向標的MWC 大會於2 月28 日正式閉幕,在過去的一周裡,幾家知名Android 手機廠商先後公佈了自家的新設備,很是熱鬧,其中不乏一些奇思妙想的設計,給很多人留下了頗為深刻的印象。
若換作是去年這個時候,你大概不會有類似的感覺,當時展出的新設備只能用平平無奇來形容,硬要說的話,大概只有一台實現真全面屏的vivo APEX 能夠讓人有動力點個贊。
這恰恰證明,智慧型手機尋找創新點的動作愈發迫切,尤其是在競爭加劇的當下,那些可以構成品牌差異化的東西,反而顯得更加重要。
今年首批亮相的Android 新機都十分有趣
折疊屏無疑是現在智慧型手機行業最耀眼的新領域,這類可翻折屏幕的手機正在從幻想落入現實。先是三星的Galaxy Fold小秀了一番折疊屏在合攏和展開這兩種狀態下的應用場景,而華為Mate X則是從另一種角度,詮釋了什麼叫做手機平板「合二為一」。
現在,兩者都給出了明確的折疊屏手機量產時間表,證明這類設備已經不再是只停留在PPT 上的紙上談兵。
消滅頂部屏幕凹陷的作戰仍在繼續,自去年OPPO 和vivo 研究出將攝像頭放在升降模塊內,以及小米和榮耀的手動滑蓋結構之後,現在三星又展示了第三種方案。
它在最新的Galaxy S10旗艦手機中採用了打孔的方式,使得屏幕面板不需要再為前置攝像頭而留有大面積的黑邊,並進一步收窄了上下邊框,相信在今年很多手機也會採用類似的設計。
▲圖片來自:Sony Mobile Blog
當然,仍然有廠商堅守在「不破壞手機屏幕完整性」的陣營中,索尼便是其中的一員。為了形成差異化,本次的Xperia 10/10 Plus和新旗艦Xperia 1,均採用了21:9比例的屏幕設計,比當前市面上主流的16:9或是18:9比例更窄更長,更適合觀看視頻,帶來更佳的影音娛樂體驗。
表面上看,這種「非主流」的設計是有些特立獨行,但對於已經淪為「others」的索尼Xperia 系列手機來說,與其選擇平庸,倒不如嘗試將自己所擅長的事情做到極致,也不失為一個另闢蹊徑的突破口。
▲圖片來自:xiaomist
最後,Android手機仍然將「如何拍出更好的照片」作為技術探索的目標。像諾基亞9 PureView的多鏡頭陣列設計,便嘗試將後置鏡頭數量進一步擴增至五個,以便採集更多的場景信息,並最終合成一張畫質更好的照片。
還有OPPO的10倍混合光學變焦技術。借助潛望式結構,OPPO將原本只能橫向放置的鏡組改成了「L」字型,得以在不增加手機厚度的前提下,放下更多的鏡片,所以它的長焦頭可以做到等效160mm焦距,抓拍到更遠的景色。目前OPPO已經宣布將會在今年第二季度正式將該技術投入量產。
儘管人們對於這些創新的技術和點子各執一詞,但可以確定的一個趨勢是,Android 手機的競爭維度正在發生改變。這更多涉及到一種對用戶注意力的爭奪。比如怎樣保證自己的產品和品牌被大眾關注?又如何讓用戶對新品產生興趣?
▲圖片來自:PCWorld
這使得智慧型手機不再是一個單純比拼硬件規格的產品,它已經變成了一個涉及差異化技術、品牌口碑乃至是營銷推廣展示的產物,至於最終能突出重圍的公司,肯定在各方面保持均衡的同時,又能對某個功能點提出新的見解。
所以,比起四平八穩,今年的Android 手機對於新技術的嘗試也變得更加大膽和開放,你也很少會看到iPhone 的影子。
iPhone 的光環效應正在逐漸減弱
曾經,借鑒iPhone 手機的設計和核心功能點是大部分Android 手機廠商會選擇的不二策略,那意味著你可以在一個已經經過市場驗證的案例基礎上,再做進一步的調整和改進。
這不僅十分保險,也省時省力。
哪怕是在2018 年年初,借鑒的趨勢仍然十分明顯。當時,iPhone X 剛推出不到6 個月,Android 幾大品牌旗艦機的審美就集體下線,齊齊加入劉海屏陣營。
一些廠商高管也認為,提供和iPhone近似的設計是一種不得不跟隨的趨勢,哪怕它們並沒有在這條黑邊上提供和iPhone X一樣的Face ID功能。
但在今年,類似的吐槽聲變少了,長得和iPhone 一樣的手機也大都悄聲無息,而多攝、鑽孔屏、升降結構、屏下指紋甚至是折疊屏之類的新鮮事物,成為了用戶會討論的焦點。
究其原因,其實也和近兩年外觀基本沒什麼變化的iPhone 有關。
受限於3D 結構光的體積,蘋果在短時間內很難解決頂部的寬劉海問題,意味著它的正面造型自然不會有太大的改變。
但3D 結構光並非是智慧型手機的唯一選擇。無論是屏下指紋還是側邊指紋,配合水滴屏、鑽孔屏甚至是升降結構,都可以在兼顧解鎖、支付需求的同時,在屏佔比上做得比iPhone X 更為極致。
另外,人們對新iPhone 的熱情也在減弱。不管是2018 年智慧型手機市場的份額變更,還是最新一期的蘋果財報都在佐證,iPhone 不如以前那麼好賣了。雖然其中一部分原因是過高的定價策略和電池更換計劃造成的,但如果新機看上去和舊的沒什麼區別,確實也很難保證對消費者的吸引力。
這也使得iPhone X 的造型不再是全面屏時代的「最優解」,模仿iPhone 自然也就不再是一種「政治正確」。
Quartz副主編Mike Murphy曾在去年提出一個觀點,他認為現在消費電子設備局限在了蘋果所鋪下的路,並過分強調其「精緻感」,可實則是「扼殺了電子產品形態多樣、色彩豐富的樂趣」。
但這本該是消費電子產品最具想像力的部分。
如果iPhone 不再受到熱捧,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時代,可能又會重新降臨至手機行業。而我們上一次經歷過的,還是諾基亞所主導的功能機世界。
對於智慧型手機的未來,我們仍然身處矛盾之中
iPhone 求穩,讓Android 不得不自己去把握趨勢,但在「消費者想要什麼」這件事上,廠商之間已經開始產生分歧。
折疊屏便是現在爭議性最大的產物。目前已經將折疊屏手機提上量產日程表的廠商,暫時只有三星和華為兩家,但掌握類似技術的品牌卻比很多人想像中要多不少,其中就包括了OPPO 和小米。
事實上,它們都曾在社交媒體展示過自家的折疊屏原型機,不過兩者目前並沒有量產計劃,除非「除非用戶有需求」。
這是個很模糊的前提條件,OPPO副總裁沈義人就在微博發聲,稱在沒有得到「究竟能給用戶帶來哪些交互或者體驗上的提升」答案之前,折疊屏是沒有特別大價值的。
而小米CEO 雷軍也在採訪中提到,折疊屏手機的量產性還不夠好,裡面的電池也「少得可憐」,同樣是想說實用價值不足。
用戶其實也是矛盾的,雖然折疊屏引發了不小的反響,但對於這個新品類,觀點也分成了兩派。正方認為,作為信息輸出的載體,手機屏幕越來越大的趨勢不會改變,而折疊屏就能解決設備體積和屏幕尺寸之間的矛盾。同時,技術創新本身也是創造一個新需求的過程。
但很多人並不贊同「需求創造論」的觀點,認為很可能會走進一個「為了創新而創新」的誤區。
就像在本次MWC 大會,有一些創新也被視為是畫蛇添足。比如LG G8 的手掌解鎖和浮空手勢,兩者並未給我們的日常使用帶來多大的幫助,反而還讓一件很簡單的事情變得更為複雜化。
對於折疊屏來說,拋開重量、屏幕摺痕、鉸鏈設計等硬件問題不說,很多人質疑的折疊屏的產品定位和應用場景,簡單來說就是「屏幕變大以後,我能拿來做什麼」。
這其實也是當前Android 應用生態的尷尬所在,基於這個系統衍生出來的平板電腦是一個比蘋果iPad 更雞肋的設備,也沒有什麼非用不可的理由。而將Android 手機屏幕變大,也勢必會遇到平板化的問題。
不過,這並不代表折疊屏手機毫無價值。畢竟如今S10 使用的雙曲面屏幕設計,也是受益於5 年前從Galaxy Edge 的起步,它是三星高端機獨有的外觀差異。
而在下一個5 年,說不准折疊屏也會成為三星手機的又一個殺手鐧功能。
這種對前沿技術的提前佈局,其實著眼的並不是當下,而是多年後的未來。不管是三星還是華為,其實都深諳此理。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哪怕是你現在不喜歡這樣的創新,它依舊是這個行業永葆活力的重要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