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智慧標籤」是在食品外包裝上,以更直觀的標示或標籤方式,讓消費者能在選購食品,能快速獲得傳統外包裝標示之外的重要資訊,例如產品之新鮮程度、儲存狀態、生產加工溯源資訊,或著讓消費者能追蹤已使用食材在保存時的儲存時間長短或腐敗情。
一、用外貼標籤,模擬食品腐敗情形
英國布魯內爾大學學生 Solveiga Pakstaite 研發的智慧標籤「Bump Mark」,標籤本身分為四層,除上下兩層塑膠包裝層外,中間兩層分別為固態明膠及凹凸塑膠片組成,明膠可以模擬蛋白質腐敗情形與程度。產品剛出廠時,明膠會呈現固態狀,因此無法觸摸到下層凹凸層,但隨著時間流失,明膠也會逐漸因腐壞而變為液態狀,隨著腐壞程度加劇,手指觸摸到凹凸層的感覺也會越來越明顯。
中國北京大學研究者張朝研發了另一款智慧標籤由金與銀微小分子組成的奈米棒(nanorod),並添加了能與奈米棒反應而改變顏色的維生素C、乙酸、乳酸與洋菜(agar),當標籤顏色呈現紅色或深橘色時,表示食物相當新鮮,可放心食用;隨時間過去,其顏色也會開始轉成橘色或黃色,一旦變成綠色,代表食物已腐敗,不可食用。
二、智慧標籤直接偵測包裝食品腐壞指標
日本設計工作室TO-GENKYO從食品過期標籤的概念研發出可辨識新鮮度的智能變色標籤,他們認為食品標籤的有效期限容易有造假情況,而當食材隨著時間逐漸不新鮮時會產生氨氣,其所發明具有特殊塗層的的智能標籤,便能因為氨氣濃度的變化進而變色。當食材的新鮮度逐漸產生變化,沙漏圖樣便會由白色逐漸變呈深藍色,無論是在賣場購買時,甚至是回家後冰存,都只要觀看標籤顏色便能了解食材是否新鮮。
蘇格蘭一家食品包裝公司Insignia Technologies於研發出另一種食品智能標籤,會因為包裝中的二氧化碳與溫度變化而變色,可做為食品購買開封後的新鮮度辨識,標籤上列出Just opened 、Use soon、Past best等變色區塊,透過顏色顯現食品目前的新鮮狀態,可提醒民眾在較新鮮的狀態下將食物食用完畢,進而減少家庭的食物浪費情況。
三、追蹤食材的儲存溫度與放置時間
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研發出具有感測時間及溫度變化的功能性薄膜,在感測環境溫度與時間的變化後表面薄膜會明顯變色,而變色的觸發點可依照不同需求作設定。將這項技術運用在食品上,就成了食品鮮度歷程指示標籤,以膠帶與標籤的形式,應用於塑膠包裝材料或容器具,當包裝容器的溫度產生變化時,膠帶與標籤將會出現顏色警示,讓消費者立刻得知手上裝置食物的容器溫度已產生不當改變,食物出現質變的可能性高。
四、提供溯源資訊或品管資訊
冷凍海鮮食品業者 FishPeople 的官網上,消費者鍵入包裝上的號碼,就能一覽食材製造過程與加工人員資訊,甚至還能找到捕撈漁獲來源的船長的姓名與照片,這個策略三年來成功吸引不少消費者買單,也反映食品業積極迎合食品安全資訊透明化的潮流。
iQC商品安全資訊網提供一個開放的資訊平台,讓業者將檢驗合格的商品公開,消費者可以透過智慧手機APP直接掃描商品條碼或藉網站搜尋,可以得知商品是否有通過政府相關規定的檢驗,並通過雲端系統即時更新,讓民眾自己檢查商品是否有檢驗報告,讓民眾吃得安心,用的放心。
目前食品智慧標籤最大的問題還是「成本」,如果無法把智慧標籤的成本降低至0.5-3塊之間,對於市售包裝食品的普及使用上是很大的成本門檻,除非特定品牌或是高價商品能夠導入智慧標籤,消費者想在大賣場看到所有商品都有這項科技標籤,還有很久很久的時程要等待。
食品「智慧標籤」係以更直觀更便利的方式,讓消費者能夠在選購食品或食材使用中,能有效獲得傳統外包裝標示資訊外的其他重要資訊,例如產品新鮮程度、儲存狀態與時間、或提供生產加工之溯源資訊…等重要資料。
本篇文章由 iQC 商品安全資訊網 授權轉載